很快,第一座主体完工的学堂里,就传出了孩子们试探性的、略带羞涩却无比清脆的读书声。起初是零星的、断断续续的,渐渐汇成溪流,最终成为清晨邕州城上空最动听、最充满生机的乐章:“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琅琅书声,穿透了曾经被硝烟笼罩的空气,拂过新砌的砖墙,掠过刚刚吐绿的树梢,回荡在每一个邕州人的心头。它是战火之后,邕州城向世界奏响的最美、最充满希望的序曲。这声音宣告着:毁灭的轮回已被打破,知识与文明的火种,正在这片被血泪浸透的土地上,重新点燃。
在重建的洪流中,文化的复兴与守护同样刻不容缓。新建成的“启明”学堂内,不仅仅回荡着孩童的读书声,还时常响起另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
梅山教的圣女花瑶,一袭素雅的青衣,宛如山涧幽兰。她不仅在山林间悬壶济世,救治战后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更深知文化传承的紧要。此刻,她站在学堂简陋却干净的讲台前,面前围坐着几十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她手中拿着一株刚采摘下来、还带着露珠的草药,声音清越,如泉水淙淙:“孩子们,看这株‘田七’,它生于山野,貌不惊人,却有着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的神奇功效。我们的先祖,在千百年前就发现了它的妙用,记在了《本草》之中。”她将草药轻轻传递下去,让孩子们触摸感受。“中医之道,讲究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它不是简单的药方堆砌,而是蕴含着我们祖先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它博大精深,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智慧。战火可以摧毁房屋,却不能磨灭这些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认认真真地学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花瑶的眼神扫过孩子们好奇而专注的小脸,充满了期许。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传递着那株神奇的草药,凑近了闻它独特的清香,小脸上满是新奇与敬佩。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忍不住问:“花瑶姑姑,那它能治好我奶奶的老寒腿吗?”花瑶微笑着点头:“当然可以,配上几味温经通络的药材,坚持用,会有缓解的。所以,你们要用心学,以后不仅能帮家人,还能帮许许多多的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将山林间草木的灵性、古籍里沉淀的智慧,与孩子们正在学习的文字道理结合起来,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探索科学的种子。她深知,唯有文化与教育的根脉深植,邕州城才能真正从废墟中焕发出不竭的生机与独特的魅力。
而在学堂另一侧由夯土平整出来的小院子里,气氛则截然不同。呼喝之声伴随着木剑破空的“嗖嗖”声,充满了阳刚之气。独臂的莫承恩,身姿依旧挺拔如松,仅存的右臂握着一柄特制的、略轻但坚韧的木剑。他不再是战场上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独臂阎罗”,此刻,他的眉宇间敛去了杀伐之气,多了几分沉稳与耐心。
十几个半大少年,在他的指导下,正一板一眼地练习着最基础的站桩、劈砍、格挡动作。汗水顺着他们稚嫩的脸颊滑落,小胸脯剧烈地起伏着,但没有一个人喊累退缩。莫承恩的目光锐利如昔,扫过每一个孩子的动作。“腰马要稳!出剑如臂使指,力由地起!”他低沉有力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习武,不是为了逞凶斗狠,更不是为了上阵杀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深邃,“是为了强健你们的筋骨,磨砺你们的心志。强健了,才能抵御风寒疾病;坚韧了,才能在逆境中不折腰!更重要的是,”他提高了声音,字字千钧,“当有宵小侵犯我们的家园,欺凌我们的亲人时,你们手中的木剑,将来或许就是守护的力量!记住,习武的真谛,是‘止戈为武’!护己,护家,护一方平安!”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护己护家”四个字却深深印入脑海。他们更加卖力地练习着,眼神中除了认真,还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莫承恩在战后选择留下,他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守护着这座城。他帮助规划城防,指导民兵操练,更将一身战场搏杀中凝练出的、简洁致命的实用武技,化繁为简,倾囊相授给这些代表着未来的少年。这独臂挥舞的木剑,传授的不仅仅是搏斗的技巧,更是一种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精神,为这座涅盘重生的城市,锻造着未来的守护之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邕州城的复苏,是无数双手共同编织的壮丽锦缎。
城中最大的“瑞锦祥”布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