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堆满了新到的棉麻布匹。布庄老板沈万金,一个身材微胖、面容和善却眼神精明的中年男子,正指挥着伙计将一捆捆质地厚实的青布、蓝布搬上马车。他身旁站着邕州府衙负责重建的吏员。“沈老板,您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这批布匹,解决了妇孺御寒的大问题!”吏员拱手致谢。沈万金摆摆手,脸上是商人特有的精明,却也带着一份罕见的真诚:“张大人客气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里破败,人心惶惶,谁还有心思买布做衣裳?我的布庄开得下去,是因为大家都想过安稳日子!这些布,”他指着马车,“一部分给官办慈济院,分发给孤寡;一部分平价卖给像李强家娘子那样的巧手妇人,她们织补缝纫,也是在为重建出力。大家有衣穿,有被盖,心才暖,劲才足!说到底,商业的根,扎在太平盛世的土壤里。只有邕州城好了,大家的日子都安稳了、富裕了,我这布庄,才能真正‘瑞锦呈祥’!”他甚至在布庄腾出两间厢房,请了两位老绣娘,免费教年轻女子缝纫和刺绣,既授人以渔,也希望能为邕州城未来增添一份精致。他的行动,为重建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力与物资保障。
在城西相对完好的几排民居间,悄然兴起了一种自发的组织——妇女互助社。发起人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和像秀娘这样心灵手巧的年轻媳妇。她们利用沈万金提供的平价布料,也收集各家各户还能利用的旧衣料,集中在一起。白天,男人们在工地上劳作,在田间耕种,在铺子里打铁,她们就在社里宽敞的院子里架起纺车、织机和针线笸箩。纺车嗡嗡,织梭翻飞,针线穿梭。她们一边手上不停,一边轻声交谈,分享着生活的经验,也互相安慰着失去亲人的伤痛。一双双巧手,将零散的布片、棉絮,变成了厚实的冬衣、温暖的被褥、耐磨的坎肩、孩子们的新书包。这些物品,优先供给那些在战争中失去顶梁柱的困难家庭、学堂里的孤儿、以及日夜劳作的工匠们。一针一线,经纬交织,不仅温暖了人们的身体,更用女性的坚韧与温情,缝补着战争撕裂的社区纽带,编织着邻里守望相助的和谐图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摩挲着刚缝好的一条厚实棉被,眼中闪烁着泪光与欣慰:“盖在身上暖,捂在心里更暖。大家一起动手,针脚连着针脚,心也就贴得更近了。这日子,总能越过越好!”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