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百户,你看这个。”老吏捧着个陶罐进来,陶土的缝隙里卡着点蓝白色的粉末,“这是当年从尸骸骨骼里刮下来的,一直没人认得,就封存在这儿了。”
赵莽用银簪挑出一点,粉末落在《本草纲目》的书页上,遇着墨迹里的潮气,竟泛出淡淡的蓝光——与大同镇热病患者体内的结晶一模一样。他翻到广宁卫之战的尸检记录,“骨骼泛蓝”“关节处有霜状残留物”的描述,像根冰针扎进心里:这种改良蛊毒,早在十四年前就出现了。
旧档里夹着张手绘的地形图,广宁卫城墙的位置用朱砂标着个圈,旁边注着“蛊发点”。赵莽对照着战报计算,发现被控尸蛊寄生的尸体,全集中在当年叶赫部使者停留过的驿站附近。他忽然想起苗疆游医的话,阿朵的母亲正是叶赫部的蛊师,十四年前恰好在广宁卫一带活动。
“铁兽夜行不是偶然。”赵莽的指尖划过“尸骸啃食城门”的记载,那些尸体的牙齿缝里,除了木屑还有微量的金属粉末——是叶赫部特有的陨铁,常被用来淬蛊。他将广宁卫的蓝霜与大同镇的样本放在一起,两种粉末在烛火下折射出相同的光谱,像两颗跨越十四年的毒瘤。
老吏抱来个蒙着红布的木箱,里面是当年从尸骸中取出的骨骼碎片。赵莽用小刀刮下一点骨粉,与蓝霜混合后加热,立刻冒出刺鼻的气味,与后金细作陶罐里的残留物气味丝毫不差。“他们十四年前就试过改良蛊毒,只是当时剂量不够,没造成大规模蔓延。”
卷宗的最后夹着张明军士兵的家书,字迹潦草却透着惊恐:“夜里总听见城墙下有磨牙声,挖开来看,是些死透的鞑子兵,骨头缝里长着蓝毛……”赵莽忽然明白“铁兽夜行”的真相:不是尸体复活,是被掺了金鸡纳霜的控尸蛊操控,粉末在骨骼中残留,才会呈现蓝霜状。
旧档库的窗棂透进晨光,照在并排摆放的两个瓷瓶上——广宁卫的骨中蓝霜与大同镇的蛊毒粉末,在光线下像两滴凝固的血泪。赵莽想起合璧战车上的草芽,同样从缝隙里生长,却是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忽然觉得这场跨越十四年的阴谋,从来不是简单的下毒,是想让仇恨像蛊毒一样,在这片土地的骨骼里扎根。
他将骨骼碎片重新封存,在卷宗上批注:“毒源同出叶赫,借后金之力蔓延,十四年未绝。”批注旁画了个小小的“商”字,汉蒙双语的笔画将“叶赫”二字圈在中间,像用生计的力量将阴谋困住。
离开旧档库时,赵莽看见蒙古郎中带着药童在城墙下采药。他们手里的药锄正挖开当年埋尸骸的土地,翻出的新土里,竟长出几株嫩绿的草药,根部绕着细小的蓝霜结晶,却没被毒害,反而长得格外茁壮。
“这叫‘克蓝草’。”老医者笑着说,“能解这蓝霜的毒,就长在它旁边。”
赵莽望着那些在毒土中生长的草药,忽然明白广宁卫之战与大同镇热病的不同——当年只有仇恨在蔓延,如今却有汉蒙苗的医者联手解毒,有联合商队带来的药材,有那些从铁甲缝隙里长出的草芽。就像这克蓝草,能在毒土中扎根,用生命化解剧毒。
他将旧档抄本塞进怀里,准备送往联合商队。广宁卫的骨中蓝霜提醒着所有人:阴谋从未停止,但抵御阴谋的力量也在生长。当合璧战车的辙痕覆盖当年的尸骸之地,当互市的茶叶和丝绸冲淡毒蛊的阴霾,那些藏在骨骼里的仇恨,终将被新生的力量化解。
晨光中的广宁卫城墙,砖缝里同样冒出了草芽。赵莽摸着墙砖上的箭痕,那里曾残留着蓝霜的结晶,如今却被青苔覆盖。他知道,这片土地的记忆不会忘记伤痛,但更不会忘记生长——就像那些从毒土中钻出的克蓝草,带着治愈的力量,向着阳光伸展。
第二章 海商的密信
秘鲁冰痕
大同镇的雨下得绵密,赵莽将荷兰密信铺在合璧战车的铁甲上,拉丁文的字母在水汽里微微晕开。最末页的药材样本用蜡封着,晶莹的结晶状粉末透过半透明的蜡层,泛着熟悉的蓝白色——与控尸蛊毒中的粉末如出一辙。翻译官的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秘鲁冰’……这名字在西洋药书里见过,就是金鸡纳霜。”
赵莽的指尖划过信中“北方部落”的字眼,蜡封样本的边缘沾着点铁锈,用银簪刮下分析,含碳量与后金铁器的特征完全吻合。他想起去年从叶赫部细作身上搜出的铁箭头,上面的锻造痕迹与荷兰商船记录的“交易铁器”型号一致,当时只当是普通的走私,此刻才惊觉是条完整的毒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用美洲的药,换咱们的铁。”赵莽将密信与广宁卫旧档并排放置,十四年前“铁兽夜行”时出现的陨铁,与荷兰密信记载的“每磅秘鲁冰换十斤熟铁”的交易,在时间线上形成诡异的呼应。翻译官突然指着信尾的火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