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的医帐里弥漫着苦涩的药味,苗疆游医的银簪挑起那撮结晶粉末,在日光下折射出细碎的蓝光。他指尖捻着粉末轻轻搓动,忽然抬眼看向赵莽,铜铃般的耳环随着动作轻晃:“这不是中原的东西,是西洋人说的‘金鸡纳霜’,产在万里之外的美洲,要漂过三万里海路才能到咱们这儿。”
赵莽的手猛地按在桌案上,青瓷药碗里的解药溅出几滴。他想起《本草纲目》里“西洋金鸡勒”的注解,当时只当是遥远的传说,没想到竟以这种方式出现。游医将粉末撒在火盆里,腾起的蓝焰带着股奇异的甜香,与黑风口陶罐里的残留物气味分毫不差。
“三年前,广州港来过艘荷兰商船。”游医的声音压得很低,银簪在地上画出艘帆船的模样,“我当时在码头帮人看诊,亲眼见他们卸货,木箱上画着这霜花记号。接货的是个穿叶赫部服饰的女人,眉眼间有蛊师特有的朱砂记,别人都叫她阿朵。”
叶赫部!赵莽的后背瞬间沁出冷汗。叶赫与后金素来交好,去年黑风口的细作里就有叶赫人。他抓起那张西洋文纸条,上面的金鸡勒树图案旁,果然有个极小的叶赫狼图腾,之前竟没注意到。
医帐外传来蒙古郎中的呼喊。赵莽冲出去时,看见他正举着块沾了毒液的麻布,与游医手里的样本比对:“这和我在林丹汗帐里见过的不一样!叶赫蛊师的控尸蛊从不掺外物,说是会坏了‘蛊灵’。”
“那就不是为了下蛊。”赵莽突然明白,“他们要的不是杀人,是嫁祸!用美洲的药、苗疆的蛊、叶赫的手法,让咱们以为是苗疆与叶赫勾结,再借朝廷之手挑起内乱。”他想起手札里“防离间”的警示:“敌欲分我,必杂他族之物,乱我视听。”
游医突然从药箱里掏出个竹筒,倒出只通体碧绿的蛊虫:“这是阿朵的‘子母蛊’,母虫在她手里,子虫能追踪到她的气息。去年我在辽东见过她,身边跟着个后金使者,怀里揣着和这霜一样的东西。”
赵莽立刻让人备马。他要去广州港查那艘荷兰商船的底细,更要弄清楚叶赫蛊师阿朵与后金的真正交易。蒙古郎中塞给他袋草原的“醒神草”,说能解途中的瘴气;游医则给了瓶苗疆的“破蛊水”,遇毒会变紫:“阿朵的蛊里掺了这霜,水色会更深。”
离开大同镇时,赵莽特意绕到联合商队的营地。合璧战车的铁甲缝里,那株嫩绿的草芽已经长高,沾着晨露在风中摇晃。他将西洋文纸条塞进缝隙,与通关文牒放在一起,仿佛这样就能借商路的力量,镇住那些来自万里之外的阴谋。
一路南下,赵莽发现了更多线索。运河边的纤夫说,去年有叶赫商队带着“西洋药”北上,箱子沉重得异常;长江口的渔民则见过荷兰帆船,船身吃水深,显然载着重物。破蛊水在经过苏州府时变了颜色,淡紫色的液体证明沿途确有金鸡纳霜流过。
抵达广州港时,台风刚过,码头一片狼藉。赵莽找到当年的老搬运工,老人指着远处的荷兰商栈,说阿朵去年秋天还来过,用毛皮换了三大箱金鸡纳霜,押船的是个后金贝勒,腰间挂着“天命”年号的令牌。
“她临走前说,要让这霜花在北方‘开花’。”老搬运工比划着阿朵的手势,“说能抵得上千军万马。”
赵莽站在码头的礁石上,望着茫茫南海。三万里海路的风浪,将美洲的毒物送到中原,再经叶赫蛊师的手,变成刺向大同镇的毒针。他忽然觉得这阴谋像张巨大的网,从美洲到广州,从叶赫到后金,最终要网住的,是汉蒙边界的和平。
回程的船上,赵莽将调查结果写在信上,一封送往后金边境的联合商队,提醒他们防备叶赫蛊师;一封送往朝廷,奏请严查荷兰商船的交易。他将游医给的破蛊水藏在合璧战车的模型里,那是工匠们按他的吩咐做的,铁甲缝隙里依然塞着茶叶和丝绸,仿佛要用生计的气息,冲淡毒物的阴霾。
船过长江时,赵莽看见岸边的田野里,农人正在播种新的茶苗。他忽然想起李成梁手札里的话:“最坚固的防线,是百姓手里的锄头,不是战士手里的刀。”就像这金鸡纳霜,既能被用来下毒,也能被制成良药,关键在于掌握在谁手里。
回到大同镇时,热病已经被控制住。蒙古郎中和苗疆游医正联手改良解药,用金鸡纳霜的提纯液混合草原草药,效果比之前更好。赵莽看着他们在医帐里讨论药方,汉蒙苗的语言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他最后看了眼那撮金鸡纳霜,将其封在个小瓷瓶里,与叶赫部的狼图腾令牌放在一起。三万里海路的距离,终究挡不住阴谋的传递,但也拦不住不同民族携手抵御的决心。就像这毒霜遇水会发蓝光,善意与信任遇到危机,也会迸发出更强大的光芒。
春风再次吹过医帐,带着药草和泥土的气息。赵莽知道,这场来自美洲的毒计还没结束,但只要汉、蒙、苗各族的心还连在一起,就像合璧战车的铁甲一样紧密,再远的海路、再毒的阴谋,也无法撕裂这片土地的安宁。
骨中蓝霜
广宁卫的旧档库弥漫着霉味,赵莽翻动卷宗的手指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