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总!这、这是..."老张结结巴巴地问哨兵。
小战士搓着手哈白气:"老乡别怕,我们北方野战军有纪律——"他指着褪色的臂章,
"入城不入户,夜宿不扰民。"
新街口菜场,卖豆腐的李婶揉着眼睛——
往常满是烂菜叶的街道竟被扫得发亮,十几个解放军正帮摊主支棚架。
有个小战士踮脚擦"蒋记酱园"的招牌,差点从梯子摔下来。
"使不得啊同志!"李婶赶紧扶住,"这可是反动派的招牌..."
小战士咧嘴一笑:"咱政委说了,反动的是人,不是招牌——等新政府来了再换!"
夫子庙茶馆里,穿长衫的老学究们炸了锅。
"奇哉怪也!"戴圆眼镜的周先生拍着《中央日报》,"这报纸说共军要吃小孩,可方才我亲眼见个兵哥给流浪儿喂馍!"
柜台后突然传来轻笑。众人回头,发现老板娘正给解放军炊事班长塞鸡蛋:"带着路上吃..."
班长红着脸推辞,掏出一沓边区票:"咱有纪律,得给钱!"
啥,当兵的还给钱?
都说兵不如匪,这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世道吗?
很多人都沉默了。
三天后,南京街头已然变样——
鼓楼广场架起"免费识字班"的牌子
原宪兵司令部成了"军民服务站"
小贩们自发在解放军驻地前摆起"拥军摊"
上官金虹巡视时,听见两个黄包车夫闲聊:
"听说北方军这叫'北平规矩'?"
"管他啥规矩!这样的兵多驻几年才好咧!"
龙近水笑着递过统计表:"司令员,市民慰问信收了三千封。"
姜老爷子摩挲着茶缸上的"人民功臣"字样,望向重新开业的秦淮河商铺。
满城灯火,终于照到了老百姓的屋檐下。
姜老爷子放下茶杯,目光扫过作战地图上标红的南京城:
"我们的解放事业无比伟大,我们更要守护这片土地的历史。"
他转向龙近水:"军委指示,中山陵和南京各处古迹必须妥善保护。
你组织部队先做初步修缮,清理战争痕迹,之后请梁思成先生的古建团队接手。"
上官金虹补充道:"已经联系了金陵大学的教授,明天就能列出重点保护清单。"
"好。"姜老爷子点头,又想起什么,"通知各纵队主官,明天随我们一同祭拜中山陵——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宣誓。"
当天,中山陵三百级台阶上人影绰绰。
第二纵队的工兵连正在填补弹坑,班长发现一块刻着"天下为公"的残碑,用军装小心包好
第三纵队的文化教员带着战士擦拭祭堂铜像,有个小战士对着一尊坐像敬了个标准军礼
第四纵队的侦察兵在紫金山巡逻,把捡到的国军钢盔堆成警示碑,刻上"战争遗物,勿动"。
山脚下,老石匠张师傅被请来指导。
他看着战士们用绑腿布缠手搬运石材,喃喃道:"从没见过这样的兵…你们不是敌人吗?怎么还维护起中山陵呢?"
次日清晨,中山陵
姜老爷子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带领将领们缓步登陵。身后是整齐列队的士兵代表,刺刀上缠着白布。
祭堂前,司仪高呼:"向中国革命先行者致敬——"
三百人同时脱帽。姜老爷子将北方野战军缴获的"中正剑"放在供桌上,沉声道:
"先生,您'天下为公'的愿望,我们接着完成了。"
山风骤起,吹动满山松涛,宛如回应。
陵园外围满南京市民。
卖报童数着新学的词:"解、放、军、祭、中、山…"
穿长衫的老教师抹眼泪,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