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自敬王戊戌至此乙卯凡一百九十七
年通前计九百九十六年也老君应感无
方变化莫测或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传
记并长历推计自商武丁庚辰至周赧王
乙卯凡出入隐显绵历九百九十六年在
商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
与史传及诸经典相符魏明帝赞云爲周
柱史经九百年唐大学博士吴杨昊亦云
老君变通灵应难测旣生商日又仕周时
计其始终乃立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史
记称或百六十岁或云二百岁者是据孔
子时人斟酌老子之岁数云尔不能知其
实是以每事言盖言或也又列仙传云去
入大秦又云与尹喜俱游流沙莫知所终
皇甫谧云西之流沙作浮屠经以化戎俗
文始内传云老子出关周游八十一国後
至罽賔化胡刘向赞曰德合元炁寿同两
仪据诸传记说虽不同莫不赞其长寿盖
儒者以长生昇天之说爲怪诞故但云莫
知所终说其未尝死也唐尹文操论云老
君乃积劫得道之大圣人也故能寄惠人
间和光幽显千变万化今古常存惟庄子
假设秦失参号之说将以逆荡凡浅执生
者耳而梁武帝遂以老君爲尸解之仙谬
矣遍寻老子始终竟无解蜕之迹而庄周
独云尔者亦犹云将鸿蒙之类并傲吏之
寓言若以爲实则孔子见盗跖亦可爲实
事耶按王子年拾遗记云老子至周之末
居干景室之山尝云我常在人间不去须
臾或爲凡或爲圣但流俗之人不知之人
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
若能思眞念善自可与我相遇以此详之
尤明其不死审矣又按龙蹻经云老子於
大罗天明霞观中告九天丈人曰吾今应
相境界通身上显诸天下应万象历劫演
化开度兆人有道上贤降爲师授或生下
界与物混冥托质通凡浮沉莫辩与道通
化应接有縁潜行救度不恃有恩旣其神
通自在世世随机降应何生死之能累乎
儿曹以管窥天果不足怪或云老子受学
於容城或问道於常枞此盖至人好贤乐
善以多问寡亦将造端於师资以垂世立
教耳岂眞有所授受耶旧传记其子孙显
仕继世不絶者此又至人不欲索隐行怪
以惊世骇俗故示幻迹以和光同尘耳今
虑後世贪纵之夫认幻爲眞而托道爲奸
者将授以藉口故皆删之至十六变之说
事迹隐晦亦无述焉
秦始皇帝元年乙卯在位三十六年/庚辰初并天下爲皇帝
二十八年壬午封襌泰山乃建老君祠於
楼观之南躬行飨祀老君降于祠授帝以
鬼林经策使鬼神之符出楼观传
前汉文帝元年/壬戌
老君先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
上丈人帝亲访之老君授以道德经也今
陕州府北有河上庙并文帝望仙台存焉
出史记及抱朴子神仙传或作景帝误矣
成帝河平元/年癸巳
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郡曲阳渊
授干吉太平经出後汉书
後汉明帝佛法初/入中国
章帝元和元/年甲申
元和二年乙酉老君再降授干吉眞人一
百八十戒
安帝永初元/年丁未
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史
刘图较定天下簿籍因示罪福报应之事
见唐记圣赋/及应现图
顺帝永建元年丙寅後六年改元阳嘉又四/年丙子改永和又六年壬午改汉安又
二年甲申/改建康
汉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鹤鸣山授
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籙五月再降赐
秦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
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阆州云台山授天
师三洞衆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见天/师传
及蜀/图经
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後三年庚寅改和平又/一年辛卯改元嘉又二年癸巳改永兴
又二年乙未改永寿又三年戊/戌改延熹又九年丁未改永康
永寿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师北
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即其
地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斩邪又见/天
师传及/蜀图经
延熹八年帝遣使诣陈祀老君命边韶撰
碑文九年帝亲祀老君於濯龙宫用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