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 第217章 霉种

第217章 霉种(1/2)

    姜淮之后将雪块整齐地堆在路边,形成一道矮墙。

    之后他又看向为首那汉子,“李大壮,这雪墙留着有用,能挡风。”

    “好!大人!”

    之后他又指向街头,“那边低洼,得先挖条导流沟,免得化雪时淹了民宅。”

    “是!大人!”

    姜淮下令后,李大壮立刻带着几个年轻人,扛着镐头往指定地点跑去。

    铁镐扬起落下,冻土飞溅,很快开出一条浅沟。

    姜淮蹲下身,用手指丈量沟渠的坡度,又调整了几处走向。

    此刻,城南的空地上,三十多名妇女老人,还有寡妇,带着半大孩子挖渠。

    一旁梁远见状,“刘家嫂子,天这么冷,孩子就别挖了,让孩子去烤烤火吧。”

    他解下自己的手套。

    那刘氏连连摆手:“使不得,梁大人!俺们领了官府的粮,就得卖力气干活。”

    梁远将手套塞给那妇人:“你若冻伤了手,明日谁来干活?孩子谁看?”

    那寡妇听了,只好收了。

    “谢谢梁大人了。”

    此刻城北的房屋修缮处,贺礼群带着老木匠陈老汉,和十几个徒弟,正给倒塌的房梁打榫头。

    刨花飞舞间,新木的清香混着松脂气味飘散开。

    此刻姜淮也饶有兴趣的凑近观察榫卯结构。

    还得是老祖宗啊。

    这陈木匠虽然指节粗糙,但手灵巧自如,一块寻常的榆木疙瘩经他拿着刨刀的手一番游走,木料表面便泛起光泽。

    榫卯相接时,他拿着小锤轻轻一敲,两块木头便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

    连最薄的刀刃都插不进去。

    姜淮看着看着,忍不住赞叹:“陈工匠,好手艺!这能抗八级风吧!”

    陈老汉眯起眼睛:“大人也懂木工?”

    姜淮摇摇头,“不懂。”

    只是他前世看了许多榫卯相关视频,不得不感叹古人木工工艺智慧的精妙。

    之后姜淮继续看着,日头渐高,此刻劳作声传遍全城。

    街道上的车轮辘辘,都是载满积雪的,这些板车往返于城门与街道之间。

    锤子叮叮当当,一座座新屋在废墟上重新立起。

    姜淮时而观看,时而搭手帮忙。

    午时,炊烟在各处灾民营升起。

    百姓们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围着,煮着粥,吃着腌菜、分享平时干活儿的趣事儿。

    之后姜淮又让衙役的厨娘做了些黍米糕。

    等衙役们抬来时,众人纷纷鼓掌欢呼。

    “竟然是黍米糕!”

    “啧啧啧,这不得甜的跟蜜似的!”

    “是啊!”

    有小孩子眼巴巴望着金黄的米糕,不敢伸手。

    姜淮拿了一块递过去,“吃吧!”

    “大家都来吃吧,每人一块,今日出过力干过活儿的都有!”姜淮嚷道。

    “好嘞!”

    很快众人都到桶边拿糕点吃。

    姜淮自己也从旁拿了半块粗粮饼,对百姓道,“今日沟渠挖了三百丈,超额完成,下午咱们重点疏通城东的淤塞河道。”

    那些百姓拿着米糕,嘴里边嚼边高声应道,“好嘞!钦差大人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

    众人正吃着,那木匠陈老汉捧着热汤凑过来:“姜大人,老朽发现几处官仓运来的木料遭了虫蛀...”

    “虫蛀?还能用吗?”

    “用是能用,就是怕不稳。”

    “行!“姜淮点点头,”那就把虫蛀过的全部挑出来,我另拨银钱购买,灾民屋子马虎不得。”

    “好!”

    “他从怀中取出册子记下,问,“瓦片可还够用?”

    陈老汉点点头,“勉强够修三十户,还差得远。”

    “行!”之后姜淮拿出城内地形图。

    “西门外的废弃窑厂是不是还没开用?”

    “是!”

    “那可以重启,到时可以就地取土烧瓦省运费。”

    “也行!”

    “陈工匠可有熟悉的窑工?”

    “有。”

    “那行,你到时找几个好手,到时领着来我这里登记!”

    “成!”

    两人正说着。

    一个百姓匆匆跑过来,“姜大人,你快去城外的田里看看吧!”

    “怎么了?”

    “土太湿,地犁不开!”

    之后姜淮只好往城外走去。

    到了一处田埂。

    一个老农站在那里,捏着一撮土,“大人,往年这时候,咱们都开始种冬麦了。”

    姜淮抬头望去,就见田野里零星有几个农夫在尝试翻地,耕牛拉着木犁艰难前行,发出沉闷的声响。

    更远处,几块田地完全被积雪压垮的草棚覆盖,显然灾后还没清理完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