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28章 程处默:吾乃平妻大都督!

第528章 程处默:吾乃平妻大都督!(1/3)

    古早那些穿唐小说里,十个有九个都得跟蝗灾过不去。

    若主角穿在贞观初年,剧情多半是撺掇李世民派人掘土除虫卵。

    这挂开得,属实有些离谱。

    即便真能取信于天子,又如何说服千千万万农户自毁青苗、翻田掘根?

    且虫卵藏于何处,非老农不能辨,光勘察一事便不知要耗去多少时日。

    真等找到,蝗虫早都满天飞了。

    这类情节,往往只能靠“系统强行降智”或“李世民王霸之气”圆过去,较不得真。

    若穿在蝗灾已起之时,剧情便成了“陛下,蝗虫可食!”

    “此物高蛋白,嘎嘣脆,鸡肉味!”

    让李世民当众表演吃炸蝗虫,再下令收购蝗虫加工成零嘴儿往外卖,美其名曰“灾年经济学”。

    乍看机智,却早有读者指出:成灾飞蝗体内含毒,食之易出事。

    原来,群居蝗虫会释放苯乙腈,遭攻击时更会转化为氢氰酸,确实有毒。

    于是后来作者们又改换套路,变成“鸡鸭大军吞蝗灾”。

    一时间大唐遍地养禽专业户,仿佛开了全民农场。

    这倒符合生物防治之理,效果也确有,但前提是得提前备好成千上万的鸡鸭……

    所以只要自圆其说了鸡鸭来源,这剧情也就算立住了。

    但说回来,灾蝗是否完全不可食用?

    实则,也不尽然。

    孙思邈得后世启示一番研究,发现:以热油烹炸,可大幅减毒。

    虽不能说全然无害,但这世间连人参都带三分毒性,油爆蝗虫偶尔食之,并无大碍。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大唐民间,哪有那么多油?

    感谢明朝永乐帝,凡他那时空的皇室、大臣们抢到评论机会,既不和祖宗问好,也不训导后世儿孙,总是没完没了的分享各类成熟工艺。

    工部根据朱棣提供的技术,已经完整复原后世成熟的大豆榨油之法。

    虽然李世民骂朱老四,但并不妨碍采用他提供的成熟工艺。

    或许这就是口嫌体正,相爱相杀吧。

    李世民下旨:于长安设榨油工坊,百姓仅出人工费便可榨油,豆粕可自取,亦可以官价售予朝廷。

    同时向天下公示此法,朝廷不专利、不私藏。

    有臣子暗戳戳心疼:这技术要是攥在手里,得赚多少啊!

    李世民却只一笑:

    “朕所求者,非锱铢之利,乃天下安稳、民生无虞。”

    “况且,朕若借此敛财,与那些囤积居奇、视民如草芥之门阀何异?”

    朕是千古一帝李二凤!

    朕要的是流芳百世,岂是那点铜臭?

    此法一出,天下皆震。

    大豆虽贱,一旦可榨油,便成了民生要物。

    自古以来,关乎民生的事,从来不会亏本。

    虽然看着不起眼,看似利润低,但架不住人人都需要。

    比如:盐!

    世家虽田连阡陌,却也不可能全数改种豆类、不产粮食,那无异于将命门交予朝廷。

    世家们一边骂骂咧咧“李世民这厮又不按套路出牌”,一边眼睛滴溜溜转到了别处。

    一番暗流开始在朝野之间涌动。

    不多时,民间忽然兴起祭祀隋将麦铁杖之风。

    此人生前骁勇重义,曾随隋炀帝东征,战死沙场,堪称英烈。

    渐渐地,市井间议论泛起:

    “当年征东将士遗骸被高句丽垒作京观,实乃华夏之耻!”

    “如今天子圣明、国势渐起,为何不雪前耻、迎回英灵?”

    旋即,数家世族联合上表,声泪俱下,愿捐资捐丁、助朝廷东征,一雪国耻。

    “我们别无他求,我们只想一雪国耻、迎回英灵!”

    说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真要为国捐躯。

    话虽说得漂亮,实则意图明显:高句丽土地肥沃,若得此地,种豆、开矿、通商……岂不美哉?

    李世民冷眼观之,心中清明:

    高句丽,必征,然绝非此时。

    国库尚虚,民生未复,岂能再启战端,予世家可乘之机?

    他一面按下奏章,一面秘密遣人送信予远在川蜀的程处默:

    “速引世家目光西向、南向,勿使终日觊觎东北。”

    ~~~

    而另一头,被李世民挂念着的程大都督,画风可就完全不同了。

    果州,即今天的南充氏。

    当地有一祖籍兖州的谢氏家族。

    一百多年后,他们家族会出一个很有名的女冠——谢自然。

    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因俗女子本无冠,唯女道士有冠,故名女冠。

    谢自然白日飞升。

    有人推崇备至,果州剌史李坚撰写有《东极真人传》。

    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