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而同地蹦出了一件尘封已久的北平旧事。
北京还叫北平的时候,城里有个说书先生,他那顽皮儿子学经学得头昏脑涨、苦不堪言,于是编了个典故,吐槽古文佶屈聱牙、艰深晦涩。
后来这笑话还被说书先生当成了压箱底的包袱。
顽皮儿子编的典故名曰:三次问然。
故事主角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他问了军师一个问题,军师高深莫测地点头一笑:“然。”
国君追问:“您这‘然’,是同意呢,还是反对?”
军师依旧微笑:“然。”
国君回去后,茶饭不思,日夜琢磨这个“然”字的深意,生生把自己给琢磨病了!
临终前,他拉着军师的手,说出自己苦思冥想得出的答案,问军师当初是不是这个意思?
军师听完,捋须呵呵一笑:“然!”
国君当场气得一命呜呼!
因为这编排经典的段子,说书先生的儿子被书院老夫子举着戒尺追打了大半个北平城。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成了全城百姓茶余饭后的笑谈。
甚至有文人墨客扬言要把三次问然写进笔记,让后人“瞻仰”。
此时此刻,朱家父子四人,无比真切地感受到了段子里那位齐国国君的憋屈和绝望!
这滋味,简直是一模一样!
朱棣内心盘算着,等散场了、没人了,单独叫老和尚来问。
朱高炽内心宽慰自己,没事,没事……我是他爹!回家关起门来问儿子,天经地义!只要爹和老二老三不知道,就不算丢脸!
小朱:不是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吗?
大胖:那你是想回答?还想挨打?
朱高煦内心不屑,听不懂就听不懂!俺也不问,俺是带兵打仗的亲王,又不是坐龙椅跟文臣打哑谜的皇帝!管他然不然的!
朱高燧保持着神游状态,俺也一样!然不然的,关俺鸟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