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我一直以为黄子澄是天下最大的傻子,没想到你比他更傻。
黄子澄:方希直,你认真的?
方孝孺:当然,我们做的难道不是为国为民吗?
方孝孺有一点说的很对,不如实说自己的政策,肯定会失去老朱的信任,永乐朱棣可不会为他们粉饰。
然后,老朱看完他们的政策,一口老血堵在喉头。
【你们三人,生于何年何月何地?】
建文年间,三人看见评论。
方孝孺笑道:“看吧,我就说先帝有眼光,这是准备找年少之时的我们,重点培养。”
黄子澄不理解方孝孺的脑回路,“培养?圈养还差不多。”
齐泰看着两个智障队友,“唉,今天中元,多准备些纸钱吧。”
朱允炆不自信的说道:“皇爷爷这是不满意朕?”
方孝孺却摇了摇头,“非也,非也,陛下最重礼法,也最重亲情,陛下使了些非常手段,先帝自然不喜,但先帝深思熟虑之后,定能理解您的为难之处,到时候肯定会支持您的。”
齐泰虽然不认可方孝孺的理论,却还是要宽慰建文帝。
建文帝若是没了信心,直接禅位,他倒是有个好去处,但自己等人恐怕只有凌迟了。
朱棣打的口号是清君侧,总得杀几个奸臣,才算有始有终。
“陛下,先帝纵然不支持您,也不会支持燕贼,不管他用的什么理由,造反就是造反,先帝不可能支持藩王造反。”
这么一说,朱允炆倒是宽了心。
不是他失了智,而是他只能选择相信。
就像溺水的人,瞧见一根细长的竹竿,捉住竹竿也救不了你的命,但你仍然会下意识捉住它。
话分两头。
洪武朝的三人来到老朱面前。
老朱用他们未来用的政策,对他们一一问答。
老朱得出结论:齐泰,是一个有智商、有能力,虽然不多,是一个聪明的坏人。
黄子澄,又蠢、又笨、还坏。
方孝孺,甚至不如王莽。
有句话说的好,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三人完美符合。
尤其是方孝孺,老朱觉得他是一个打引号的“理想主义者”,就像白莲教一样。
有理想、愿意为了理想付出生命,可偏偏这个理想坏的不能再坏。
老朱没用未来之事治他们的罪,还给他们封了官。
想要文官与天子共天下、想复古、想要王道、想恢复周礼、想士绅治国,都没问题,朕满足你们。
先去倭国、再去朝鲜,未来还可能去身毒等地。
去吧,去尽情的释放你们的才华吧。
这三个人,就像喉咙的一口老痰,堵在喉咙,既难受、又恶心、还伤身体。
但吐出来,吐在别人脸上,就很完美。
却说建文朝。
第一天没等到老朱的回复,建文很焦急。
方孝孺:“陛下,先帝应该还在思考。”
第二天,还没等到。
方孝孺:“陛下莫慌,许是先帝还在思考。”
第三天,还没等到。
方孝孺:“陛下莫急,应该是先帝没有抢到评论机会。”
第四天,他们等到了。
【咱是洪武十年的朱元璋,咱也不知道咱老了会怎么做,但是咱知道,这皇位应该是标儿的,标儿没了应该是雄英的,雄英没了就应该是老二、老三。
洪武三十一年,老二、老三都没了,就应该是老四的。
咱应该留有遗诏,传位老四,遗诏应该在开国勋贵身上。
咱也不知道那时候还有那个勋贵活着,但肯定在他们身上。】
洪武朝。
朱樉、朱棡看见评论,激动的手舞足蹈。
“爹,大哥和大侄儿没了,这皇位真给我?”
然后,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老朱打断了三根棍子,恶狠狠的骂道:“咱死的时候,你们要是还没死,你们就给咱殉葬吧!”
“爹,因为殉葬,您被后人骂的……”
“朕还没做,他们就骂了,朕要是不做,那不是白挨骂了。”
朱樉、朱棡:“完啦。”
建文朝。
“完了,全完了。”
“快开城门,迎燕王入京登基。”
前面一句话,是朱允炆和他的几个宝贝大臣。
后面一句话,是南京城和前线的勋贵们。
“还是太祖对咱们勋贵好啊。”
“是啊,是啊。”
“哥几个,这遗诏怎么说?”
提起遗诏,大家谁也不服谁,都想要。
这可是从龙之功,虽然比不上朱棣手下将领的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