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营织坊和铁器坊的生产也已步入正轨,稳定地产出各类产品。这些优质的布匹和农具不仅满足了军需需求,还流入市场,为王府增加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去年发行的“凤翔军兴债”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本息按时兑付,让认购的豪商富贾们获得了可观的利润,王府的信誉因此大增。这一成果使得张潜开始考虑是否要发行第二期债券,以筹集更多资金用于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李振制定的考课新则,终于不再只是一纸空文。王府派出的观察使们多次巡按各地,严格按照“税赋实征、户口增益、农桑水利、地方靖安”等一系列硬指标,对州县官吏展开了首次大规模的考核。
在这次大考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官吏。例如陇州刺史郑元,他在任内积极推广占城稻,不仅使当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还吸引了众多流民前来归附。
此外,他还大力清理积案,使得当地社会秩序井然,税赋也因此得到了显着增长。由于这些卓越的政绩,郑元被李倚奏请朝廷,得到了擢升加衔的嘉奖,并获得了丰厚的赏赐,成为了新政的标杆人物。
只不过并非所有的官吏都能像郑元那样表现出色。有几位庸碌无为、敷衍塞责的县令,在这次大考中被果断撤换。这些举措表明,李振对于考课新则的执行是毫不含糊的,只有真正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吏才能得到认可和重用。
与此同时,王府幕府所吸纳的那些寒门英才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其中,精通算学的陈瑜在度支司协助张潜梳理复杂的账目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其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而熟悉农事的孙文,则被派往陇州协助推广占城稻,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深受当地农人的欢迎。
同时还有一群出类拔萃的幕府士子,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如今,这些优秀的人才已经被外派到各个地方担任县丞、主簿等实际职务,为那原本陈旧腐朽的官僚体系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和高效的运作方式。
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士子们来说,王府幕府简直就是他们通往成功的真正青云之路。这里不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更让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新政带来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
比如说,那价格亲民的官盐,让人们再也不用担心买不起盐;家中新收获的占城稻谷,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让人们的餐桌上多了几分丰盛;
府兵子弟带回的饷钱,让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还有那免除的赋役,让人们的生活压力减轻了不少。
此外,王府法曹对冤狱的平反和对酷吏的惩处,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公平和正义的力量。这些都是新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普通百姓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变化。
尤其是在这寒冷的冬日里,家中有粮食,灶台上有盐巴,人们的心中便少了几分惶恐,多了几分对王府的信赖和感激之情。
如今,“睦王”这两个字,在茶馆酒肆、田间炕头的人们的议论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让人敬畏的存在,更多了几分由衷的拥戴和喜爱。
占城稻带来的高产前景,犹如冬日里的一把熊熊烈火,瞬间点燃了农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希望之火。这把火不仅温暖了他们的身体,更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面对如此诱人的高产前景,农人们开始兴奋地盘算着开春后的计划。他们渴望扩大种植面积,期待着丰收的到来。同时,他们也开始琢磨着如何利用余粮来换取一些布匹,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而府兵制度的稳定运行,给青壮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他们看到了通过军功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这无疑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进取心。
在这种积极求变、渴望依靠新政改善生活的氛围中,一种悄然的变革正在民间兴起。人们开始主动适应新的政策和制度,努力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
土地核查的阵痛虽然还未完全消散,但识时务者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他们或主动配合核查工作,展现出对新政的支持;或转而投资王府支持的工坊和商队,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占城稻的推广不仅给农人们带来了实际的好处,也让他们与王府的利益紧密相连。佃租总量可能因增产而增加,这意味着农人们的收入也会相应提高。而认购债券所带来的丰厚获利,更是让他们与王府的利益深度捆绑,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尽管失去了一部分土地隐匿权和私贩暴利,但在新的秩序下,这些人仍然是地方上的富裕阶层。只不过,他们的头上多了两把名为“王府度支司”和“玄甲卫”的利剑,时刻提醒着他们要遵守新的规则。
本小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