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选英雄改变历史?等等,我先逝逝 > 第229章 战场余波散,河朔有遗民

第229章 战场余波散,河朔有遗民(2/2)

的用战斧,宗悫营的画弓弩,最末是第214章那个额角的伤疤已愈合的少年兵,旁边画着半块麦饼,正是他牺牲前省下的口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立块碑吧。” 辛弃疾合上账册,晚霞正将黄河染成金红。

    “就叫‘淮水英魂’,背面刻他们的籍贯 —— 不管是淮南人还是北地归正,都是我大宋的兵。”

    他忽然想起那个举着红布旗的孩童,补充道,“碑前种上芍陂的稻子。”

    归途行至半月,淮河的涛声终于撞入耳膜。

    盱眙城头的守军先认出了飞虎旗,呐喊声像潮水般漫过城墙。

    沈庆之立于瓮城,银须在风中飘动,早已得知辛弃疾再次大胜而归,激动的形色溢于言表。

    “我就知道你会带回来好消息。”

    老将军的声音带着笑意,目光扫过队伍中飘动的北魏大旗,旗面的狼头已被刀劈得残破,金线绣的獠牙间还卡着半片蜀锦。

    辛弃疾翻身下马,将旗掷在地上时,听见城楼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欢呼之声。

    百姓们举着松明涌来,火把的光映着他们手中的东西:有孩童捧着用陶土捏的飞虎,有老妪端着新蒸的麦饼,最前面的少女举着幅布画,上面用朱砂画着个模糊的将军像,腰间佩着的玉佩,正是辛弃疾赠予老妪的那枚 “忠勇” 佩的样式。

    “将军,我爹在冀州。”

    一个孩童突然挣脱母亲的手,抱着辛弃疾的腿哭喊。他颈间挂着的木牌刻着 “宋” 字,与黄河北岸那老妪门楣上的一模一样。

    辛弃疾弯腰抱起孩子,甲胄上的汗渍蹭在孩童脸上。他指向北方的星空,银河正斜跨天际,像极了淮河的支流:“等明年开春,咱们的船就能开到冀州去了。”

    他想起黄河北岸北魏百姓的期盼,“那里的百姓也在等着种新稻种呢。”

    夜色渐深时,盱眙城的灯火连成一片星海。

    辛弃疾站在城楼,见榷场方向又亮起了灯笼,战后各族商人重新回到榷场,此刻正围着新立的石碑祭拜,碑上刻着 “公平” 二字,正是按他的吩咐,用缴获的北魏铁骑甲片熔铸的。

    “将军,刘参军说要写篇《飞虎军战记》。”

    少年将军沈攸之手中拿着一支新笔,笔杆是用北魏槊杆改制的,笔毫浸在黄河水里,泛着清冽的光。

    辛弃疾望着远处的芍陂,月光正将稻田铺成银毯。

    他忽然想起出发前,老农塞给他的那把稻种,此刻应已发芽。

    那些新芽破土的声音,定像极了飞虎军踏过荒原的脚步声 —— 沉稳,且带着希望。。。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