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锦衣卫1 > 009

009(11/11)

司说的“羽蛇神的鳞片有两种颜色”。原来羽蛇神的形象,早暗示了银矿的两种特质——太阳般的淡金与岩石般的铅灰。

    离开造币厂时,他们被税吏拦住检查。赵莽故意掏出枚波托西银币,税吏看了眼灰蒙蒙的反光,挥手放行,丝毫没注意他靴底露出的淡金色边缘。阿武低声笑:“这些洋鬼子,只认颜色不认银。”

    回到矿道,赵莽用两矿的银料混合铸造了枚新银币。当这枚双色银币嵌进面具凹槽,隐藏的符号突然拼出完整的矿脉分布图——塔斯科与波托西的银矿在地下是相连的,西班牙人只知地表开采,不知两矿同源。

    “天然指纹骗了他们。”赵莽望着分布图上的红线,忽然明白玛雅人“以银显秘”的真正用意。不是单纯用银币显影,是要用不同矿源的银,显露出不同的秘密,只有同时掌握两种银的人,才能看懂完整的地图。

    矿道深处传来银矿崩塌的声响,西班牙人显然在盲目开采。赵莽将双色银币收好,金面具在火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嘲笑殖民者的短视——他们只看到颜色的差异,却看不见差异背后的联系。

    离开塔斯科时,赵莽最后看了眼那座银矿。夕阳为矿脉镀上层淡金,与他口袋里的银币反光融为一体。他忽然想起《九章算术》里的“均输”篇,那里说“远近劳费贵贱多少平均之”,真正的公平,从不是只看表面的颜色,而是懂得每种特质都有其价值。

    阿武总问为什么玛雅人要费这么大劲。赵莽指着路边的野花,红的黄的开得正盛:“你看这花,颜色不同,根却长在一起。银子也一样,指纹不同,终究都是天地所生。”

    水晶棱镜里的矿脉

    赵莽将水晶石按在磨刀石上打磨时,矿道里的滴水声恰好成了计时的节拍。这块从玛雅神庙遗址找到的水晶通体透亮,横截面天然带着三个棱角,他想起《天工开物·珠玉》篇里的话:“水晶出深山穴中,大者如盆盂,小者如拳,其色清明,照之无影。”

    “头儿,这石头能当镜子用。”阿武举着水晶往岩壁上照,光斑里竟浮现出淡淡的彩虹,红、橙、黄、绿顺着光线排列,像极了雨后的天空。

    赵莽的手指在水晶棱角上摩挲,忽然想起在马尼拉见过的西洋镜——荷兰商人用三棱镜将阳光分成七色,说是“上帝的调色盘”。“不是调色盘,是尺子。”他从行囊里翻出纸笔,在纸上画下水晶的形状,“《天工开物》说水晶能分光,不同的光有不同的长短。”

    三天后,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矿道裂缝照进来时,赵莽举起了打磨好的水晶棱镜。棱镜将光束折射在对面的岩壁上,形成道清晰的光谱。他将塔斯科矿的银币放在光路中,光谱里的黄色光带突然变得格外明亮,在岩壁上投下道清晰的刻痕。

    “量一量。”阿武用麻绳顺着光带比划,从红光到紫光共七段,塔斯科银币强化的黄光是第五段,刚好在580个麻绳结的位置。赵莽换用波托西矿的银币,黄光带明显左移,停在560个绳结处。

    “是波长。”他忽然想起算筹的刻度,“就像用斗量米,光也能用长短计量。塔斯科的银含硫高,光的波长就长;波托西的含铅高,波长就短。”岩壁上的两道刻痕,成了区分两矿的精准标记。

    矿道外传来西班牙税吏的争吵声。一个说刚收的银币颜色不对,另一个坚持用王室的镜片检查。赵莽冷笑——那些镜片只能看出颜色差异,却测不出精确的波长,就像用眼睛估米斗,总有误差。

    他将棱镜固定在银箱盖上,制作了简易的测量装置:棱镜折射阳光,银币反射特定波长的光,岩壁上的刻度直接显示数值。当印第安银匠带着新采的矿石来测试时,装置立刻区分出哪些来自塔斯科,哪些来自波托西。

    “比西班牙人的镜子准。”银匠用手指着580的刻度,那里对应的矿石含硫量最高,冶炼出的银最纯。赵莽忽然明白,玛雅人面具上的符号间距,其实就是波长的标记——每组符号的间隔,刚好对应光谱上的刻度。

    金面具眼眶处的凹槽,此刻有了新的意义。当塔斯科银币嵌入时,凹槽边缘的刻痕与棱镜光谱的580刻度完全对齐;换用波托西银币,刻痕则指向560。这哪里是简单的机关,分明是玛雅人设计的原始光谱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