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震得卷宗簌簌作响。
赵莽将所有线索在地上铺开,形成一幅完整的关联图:
- 广宁卫的铁兽传动轴,用含玉玺成分的陨铁制造,印证“玉中含铁”;
- 晋商密文的玉玺图案,与车阵铁甲的龙纹同源,印证“脉里藏车”;
- 七个关隘的车阵布局,既守护龙脉,又暗合玉玺弱点,印证“三者同气”。
“李成梁早就把答案藏在车阵里了。”赵莽的目光落在手札“车阵合脉”的章节,“他用龙纹铁甲呼应玉玺,用车阵布局守护龙脉,甚至故意留下与玉玺相同的弱点,就是为了让后人明白——车阵、玉玺、龙脉,本就是一体的。”
合璧商队的工匠们被召集起来,按赵莽的要求检测所有战车的铁甲。果然在最古老的几辆冰甲车夹层里,发现了与玉玺成分相同的陨铁颗粒,那是当年李成梁特意熔进去的,作为车阵与龙脉相连的“信物”。
努尔哈赤的精锐还在长白山周边游荡,赵莽却不再担心。他让工匠们在所有战车的龙纹处,刻上汉蒙双语的“合”字,将七处关隘的车阵重新联动,形成比以往更坚固的屏障。“玉玺或许重要,”他对联合商队的首领说,“但能让龙脉稳固的,是守护它的人同心协力。”
检测完毕的卷宗被小心地收好,最上面放着那张重合的图案。赵莽看着烛火在龙纹上投下的影子,忽然觉得这些线条活了过来,像一条贯穿古今的巨龙,头枕长白山,尾连中原地,而车阵的铁甲、晋商的密文、广宁卫的铁兽,都是巨龙身上的鳞片,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夜色渐深,赵莽最后检查了案几。所有的线索都已理清,玉玺与龙脉的关联不再神秘,后金的阴谋也露出了全貌。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不仅是守护一件宝物,更是守护一种传承——从李成梁的车阵,到汉蒙的合璧战车,那种将不同力量融为一体、共同守护家园的智慧。
帐外的合璧战车静静停放,铁甲上的龙纹在月光下闪着微光,与长白山的龙脉遥相呼应。赵莽握紧手里的卷宗,仿佛握住了辽东的命脉,也握住了无数人共同的信念:只要这些关联还在,只要守护的决心还在,辽东就永远安稳,中原就永远太平。
第五章 多方势力的窥探
龙旗暗渡
辽东的冻土在初春泛着泥泞,赵莽蹲在山海关的烽燧下,看着那队打着“巡查龙脉”旗号的官船靠岸。为首的太监王瑾穿着蟒纹袍,手指上的玉扳指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与他从后金密使身上搜出的玉珏质地惊人地相似——都是长白山特有的寒玉。
“公公此行,真是为了龙脉?”赵莽拱手时,眼角瞥见官船的货舱缝里,露出半张后金的狼头旗。王瑾身后的随从中,有个“护卫”的靴底沾着黑风口的火山灰,那是努尔哈赤精锐部队的驻扎地,绝非明朝太监该涉足的地方。
王瑾的笑声像碎玻璃刮过冻土:“赵百户多虑了,咱家只是奉旨行事。”他突然凑近,扳指几乎蹭到赵莽的脸,“听说你见过那传国玉玺的图样?识相的就交出来,少不了你的好处。”
风里传来熟悉的铜铃声。苗疆游医混在搬运工里,正用银簪给赵莽递暗号——三短两长,代表“有内鬼”。赵莽的目光扫过官船的吃水线,明显比空载时深,显然藏着远超“巡查”所需的物资,很可能是与后金交易的铁器或药材。
当晚的接风宴上,王瑾的“护卫”借敬酒靠近赵莽,袖中滑出的密信上,后金的“天命”年号旁,竟盖着明朝太监府的私印。信中“共寻玉玺,事成后分南北而治”的字句,像淬了毒的冰锥扎进眼里——朝廷派来的巡查官,竟在与敌国密谋私吞国宝。
赵莽借口更衣离席,在回廊撞见林丹汗的亲卫。年轻的蒙古士兵塞给他块温热的羊皮,上面是联合商队传来的消息:王瑾的船队昨夜在黑风口停靠,与后金萨满交接了车阵弱点图,正是晋商密文里记载的“玉玺七弱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