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刃车的冰刀突然转向,不再追饵车,而是直扑铜炮。林丹汗的亲卫举着盾牌护住炮身,试图转动炮口——他们想把炮口对准内喀尔喀的车营。赵莽看见巴图勒的战车冲过去,铁轮碾过个亲卫的盾牌,将人连同盾牌一起压进冻土的裂缝里。
“点火!”孛罗特的吼声撕破夜空。内喀尔喀的火箭同时升空,拖着红色的尾焰,像群归巢的火鸟。赵莽数着火箭的数量,三十支——正好能填满一门佛郎机炮的药室。
冻土下传来更剧烈的震动,像是有战车在地下行驶。赵莽趴在炮身上,听见铁链拖动的声响,越来越近,越来越急。他忽然想起“三车护一炮”的注解:“车藏于地,炮出于冰,待敌至则车发,如地龙翻身。”
“是地下车!”巴图勒指着铜炮底座的裂缝,那里正渗出黑色的机油——是明军战车常用的润滑剂,混着羊油能抵御酷寒。赵莽看见裂缝里伸出个铁钩,钩住炮身的环扣,慢慢将炮身往下拖。
雪刃车的冰刀突然插进冻土,试图阻止铜炮下沉。赵莽抓起块海眼石,狠狠砸向最近的雪刃车——车侧的冰刀应声而断,露出里面藏着的火箭筒。他忽然笑了,林丹汗果然仿造了明军的战车,连车侧藏火器的法子都学来了。
佛郎机炮的炮口突然喷出火光。不是内喀尔喀的火箭,是炮膛里原本就有的火药,被冻土下的火星引燃了。轰鸣声响彻冰原,黑松林的方向燃起大火,赵莽看见察哈尔的后备车营正在那里,此刻正被炮弹炸得四分五裂。
“是地下车开的炮!”孛罗特的声音里带着狂喜。赵莽看见铜炮的炮尾闪过个人影,穿着褪色的明军铠甲,头盔上的红缨早已磨成白絮,却在月光下挺直了腰杆——是选锋营的旧部,他们竟然一直守在地下车里。
冻土开始大面积塌陷,车辙交汇的地方裂开道巨大的鸿沟,将内喀尔喀和察哈尔的战车隔开。赵莽趴在最后一尊铜炮上,看着裂缝里伸出的铁轮,那些藏在地下的战车正拖着炮身缓缓下沉,炮身上的万历十年铭文在月光下闪了最后一下,便没入黑暗。
冰原重归寂静,只剩下燃烧的战车噼啪作响。赵莽摸着炮身上残留的铭文,指尖能感受到铸造时的温度,仿佛万历十年的炉火还在里面燃烧。他想起祖父手札的最后一页,没有字,只有幅小图:五尊铜炮围成圈,中间写着个“和”字。
巴图勒的手搭在他肩上,掌心的温度透过羊皮袄传过来。赵莽回头,看见内喀尔喀和察哈尔的幸存者都站在鸿沟两岸,手里的刀慢慢垂下。冻土下的震动彻底消失了,像是那些沉默的炮和人,终于完成了三百年的守护。
天快亮时,赵莽在裂缝边捡到块碎甲。上面的“李”字已经模糊,但拼合处的梅花标记依然清晰。他将碎甲塞进怀里,和另外三块甲片靠在一起。晨光爬上冰原时,他仿佛听见冻土深处传来声悠长的炮响,不是轰鸣,是叹息,像个老人终于放下了重担。
风卷着硝烟掠过冰原,露出底下青黑色的土地。赵莽知道,等春天到来,雪化冰消,这些车辙和裂缝都会被青草覆盖,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就像铜炮上的铭文,像甲片上的标记,像这个夜晚,冰原上响起的,跨越了三百年的炮声。
第三章 手札的线索
冻土玄机
赵莽的手指抚过手札虫蛀的边缘,羊皮纸脆得像陈年的酥油饼,稍一用力就簌簌掉渣。残页上的朱砂字被啃得七零八落,“车阵之要,在借冻土弹性”几个字还能辨认,底下的墨迹晕成团黑,隐约看得出“簧”字的下半截。帐外传来冰甲车碾过冻土的声响,他忽然想起昨天修补轮轴时,从底板摸到的金属震颤——不是铁条的刚性碰撞,是带着韧劲的回弹,像极了关内货郎挑担的弹簧扁担。
“汉人小子,看什么呢?”巴图勒掀帘进来,狼皮坎肩滴着融雪水,手里拎着块雪刃车的铁甲碎片,“察哈尔人的新花样,铁甲上留着缝,三指宽,不像是做工差。”
赵莽的视线落在碎片的缝隙上。边缘打磨得异常光滑,绝不是偶然磕碰的痕迹,倒像是刻意留出的通道。他想起手札里“铁甲留缝,藏应急之策”的残句,突然抓起羊皮纸往冰甲车跑去,巴图勒的呼喊声被他甩在身后——此刻他必须验证一个猜想,一个被虫蛀掩盖了三十年的秘密。
车营的风裹着冰碴子,刮在冰甲车的铁轮上叮叮作响。赵莽钻进车底,用匕首撬开底板的铁皮,借着从缝隙透进的天光,看见三根青黑色的钢条横在车轴间,弯曲处缠着发亮的铜丝,正是明军军器局特有的“盘簧”工艺。祖父手札里画过这种弹簧的图样,标注着“可承千斤,借势回弹”,当时他以为是指弓弩的扳机,此刻才惊觉是战车的底板装置。
“这是……”巴图勒也钻了进来,鼻尖几乎碰到弹簧,“去年从明军战俘营换来的钢条,铁匠说太软,打不成刀,没想到……”
赵莽的匕首指向弹簧连接的车轴:“冻土冻得越硬,这东西弹得越狠。”他用刀柄敲了敲冻土,声音发闷,“就像石头上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