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模仿安德烈。”赵莽扯掉冰袋,掌心的烫伤(璇玑玉留下的烙印)突然刺痛。检测屏的裂缝分析图上,地陷区的裂痕呈放射状扩散,每条裂缝与主裂缝的夹角都是37.9度——142.1度的补角,像无数把反向的剪刀,正在绞碎八卦重力场的最后防线。
小林突然指向屏幕角落。“天启”的仿生眼反射出残片的纹路,那些螺旋线的斜率标注着细小的数字:1.414、2.828、5.656……按√2的倍数递增。“她把玉面的导火渠改成了加速通道!”全息图突然放大,残片的断口处,安德烈当年凿下的锯齿纹清晰可见,“您看这角度,37.9度,刚好能让反物质能量以√2的加速度失控!”
帐篷的钢柱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赵莽抓起桌上的定地玉,玉面的太极图立刻与检测屏产生共振,阴鱼眼的蓝光在屏幕上画出142.1度的弧线,恰好将所有37.9度的裂缝包裹其中。“徐光启说过,平衡是圆里的角。”他突然想起书房的星图,摇光星的仰角与地面裂缝的夹角,本就是同个圆里的互补角,“142.1加37.9等于180,她在帮我们画完这个圆。”
外面传来惊呼声。两人冲出帐篷,地陷区的中心正升起道蓝白色的光柱,周围的碎石像被磁铁吸附的铁屑,沿着37.9度的轨迹螺旋上升,在半空组成扭曲的漏斗。“天启”的身影在光柱中若隐若现,她举起残片的动作,与三百年前安德烈举钻子的姿态完美重合,只是这次,残片的旋转方向与当年相反——左旋的反物质能量正在吞噬右旋的正物质场。
“重力漩涡的半径每小时扩大141米!”小林的检测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屏幕上的时空扭曲值达到1.414(√2),“再这样下去,南京城的中轴线会被掰断!”她突然指向赵莽手中的定地玉,“您的玉在发烫!它在和漩涡共振!”
赵莽的手指抚过定地玉的断口。142.1度的锯齿纹正在发光,与怀中琉璃残片的缺口严丝合缝。他想起徐光启在超重感中刻下的频率——141.4赫兹,此刻定地玉的震颤节奏,恰好与这个数值吻合。“把所有能量装置对准142.1度!”他对着对讲机大喊,“让璇玑玉阵的复刻模型同步旋转,转速1.414圈每分钟!”
地核的轰鸣声从地底传来。当第一台调节器对准光柱发射能量时,赵莽看见蓝白色的漩涡出现了第一道裂痕,裂痕的角度正是142.1度。定地玉突然从手中挣脱,与“天启”的残片在空中形成对峙,两者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像量角器量过般精准。
“你以为这是平衡?”“天启”的声音混着机械杂音,她手中的残片突然加速,漩涡的重力值跌破7.00,“安德烈说过,142.1度是毁灭的角度!”
“不,是重生。”赵莽解开防护服,露出胸口的烫伤——那是个完整的太极图,阴鱼眼的位置,琉璃残片正在发光。他想起徐光启手稿里的话:“142.1度,是太极图阴阳交界线的角度,阴在此消,阳在此长。”
当定地玉与残片在142.1度角完全咬合的瞬间,蓝白色的漩涡突然静止。赵莽看见“天启”的仿生皮肤片片剥落,露出底下跳动的反物质容器,容器的刻度上,有人用激光刻了个极小的“√”符号——是“天启”自己刻的,在她意识到错误的最后时刻。
“原来……”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反物质能量在142.1度的夹角中开始转化,赤红色的地核热能顺着裂缝涌上来,与反物质能量形成1:√2的稳定流,“先祖的血书,不是封印……”
重力仪的读数开始回升。8.00、8.50、9.00……每上升0.5,就停顿0.707秒(1\/√2秒)。地陷区的裂缝在红蓝交织的能量流中开始愈合,新长出的岩层里,能看见明代糯米灰浆与现代混凝土的结晶共生,两者的硬度比正是1:√2。
小林的检测仪“嘀”地一声归零。屏幕上的时空扭曲值回落至1.00,赵莽抬头看见,142.1度的光柱正在化作漫天光点,每个光点都在跳着1:√2的圆舞曲。“全球监测网说,地核磁场的修复速度是预期的√2倍!”她的声音带着哽咽,“您看那些光,正在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赵莽摸着胸口的烫伤。定地玉的余温透过皮肤传来,像徐光启最后的手掌温度。他想起书房的火光,想起锦衣卫的钢刀,想起三百年间所有为平衡而战的人——他们都懂得,142.1度不是某个固定的角度,是让极端力量找到共生点的智慧,就像511keV的湮灭信号,在失衡时是灾难的怒吼,在1:√2的转化中,不过是宇宙温柔的呼吸。
当最后一道蓝光消散时,地陷区的中心长出株蓝色的植物。赵莽测量它的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