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987

大明锦衣卫987(16/27)

光在交界线处交融,形成柔和的白光,色温恰好是5500K(日光色温)的√2倍。

    “记住利玛窦的话!”徐光启的身影在光晕中渐渐模糊,“平衡不是静止,是像钟摆一样,在1:√2的幅度里永远摆动!”

    当赵莽再次站稳时,发现自己站在南京地陷区的指挥中心。全息屏上的地磁数据正在好转,小林举着刚破译的拉丁文手稿欢呼:“找到了!利玛窦说要在艮位埋琉璃,离位注水,比例1:√2!”

    他低头看向掌心的定地玉。完整的阴阳鱼正在旋转,阴鱼眼的蓝光与地陷区的稳定信号完全同步,1626年的硫磺味仿佛还在鼻尖萦绕,却不再刺鼻,反而带着一丝温暖——那是两个时空的能量,在平衡之道里,终于化作了文明的体温。

    定盘星角

    徐光启的狼毫笔重重戳在\"142.1度\"上时,赵莽看见羊皮纸被朱砂浸透的痕迹。这个角度比直角多出52.1度,恰好是北斗第七星(摇光星)在南京的平均仰角,而142.1除以100,正是√2的近似值(1.414)的100倍。

    \"教会早就将安德烈除名了。\"老者从书案下取出个铜匣,里面装着两小块璇玑玉残片,断口处的锯齿纹像两排对咬的牙齿,\"利玛窦临终前给罗马教廷写过信,说此人'执迷于末日预言,视平衡为怯懦'。你看这残片,\"他将两块玉凑近,却在距离0.707寸处停住,\"还差最后一口气才能合上。\"

    赵莽的指尖悬在残片上方。定地玉的蓝光与残片产生共鸣,在书案上投下道细长的影子,角度正是142.1度。他想起地陷区的地质扫描图,离、艮两位的玉座遗址连线,与摇光星的方位角完全重合——三百年前的星图,早已为未来的修复画好了坐标。

    \"北斗七星的排列有玄机。\"徐光启推开窗,夏夜的星空在云层间显露。老者的手指划过勺柄的延长线,\"天枢到天璇是10度,天璇到天玑就是14.14度,每段距离都按√2递增。\"他突然指向摇光星,\"唯独这颗星的仰角不变,就像秤杆上的定盘星,管着天地万物的轻重。\"

    书房的自鸣钟突然敲响了十三下。这不合常理的钟声里,赵莽听见铜制钟锤与钟体的共振频率,恰好是1:√2。徐光启的铜匣突然发烫,两块残片开始自动旋转,断口处的锯齿正在慢慢咬合,却始终差着最后一丝角度。

    \"安德烈说142.1度是'地狱之门的角度'。\"徐光启的声音带着寒意,他从《崇祯历书》里抽出张忏悔录,字迹扭曲如鬼画符,\"他在离卦位的玉上刻了倒转的十字架,说要'引天火焚尽不义',却不知这角度其实是'锁',能把失控的能量关回地脉。\"

    赵莽的掌心沁出冷汗。定地玉的阴阳鱼突然逆向旋转,玉面浮现出安德烈破坏玉阵的画面:传教士用铁钻在艮位玉上刻下的角度,正是142.1度的补角(37.9度),像把反向的钥匙,专门用来拧断八卦场的\"锁芯\"。

    \"三百年后,你会在地陷区找到完整的锁芯。\"徐光启将铜匣塞进赵莽怀里,残片的断口在蓝光中微微发亮,\"摇光星的仰角每年会偏移0.014度,三百年后正好是142.1度整。这是天地给我们留的时间窗口,早一刻,晚一刻,都合不上。\"

    书案上的自鸣钟突然停摆。钟摆悬在半空的角度,不多不少正是142.1度,与铜匣里残片的夹角完美呼应。赵莽突然明白,所谓\"定盘星\",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点,是让东西方星图在差异中找到共识的那个角度——就像1:√2,不管用中式寸还是西洋尺丈量,比例永远不变。

    \"紫金山的磁石已经堆到半山腰了。\"管家慌张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钦天监说,再不想办法,南京城的铁锅都要飞到天上去了!\"

    徐光启却突然笑了。他指着窗外的星空,北斗七星的勺柄正指向摇光星:\"你看,天地自有定数。安德烈以为能逆天改命,却不知他破坏的角度,反而让三百年后的修复更精准。\"他将狼毫笔塞进赵莽手里,\"把这个带给三百年后的自己——\"

    笔尖落在纸上的瞬间,赵莽感到熟悉的失重感。他最后看见的,是徐光启用朱砂在残片断口画的小三角,角度142.1度,旁边批注:\"东西方皆认此角为天规,违之则乱,顺之则安。\"

    当赵莽再次站稳时,地陷区的应急灯正照在两块残玉上。小林举着激光测角仪大喊:\"14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