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四百五十五章 北伐西京,南征东京!

第四百五十五章 北伐西京,南征东京!(3/4)

马龙、富甲天下的繁华帝都,瞬间被末日般的恐慌所笼罩。

    街道上,商铺纷纷紧闭门户,百姓们扶老携幼,推着装满家当的木车,在混乱中四处奔逃。

    哭喊声、叫骂声、重物倒地的轰隆声,交织成一曲绝望的哀歌。

    而百姓们不知道的事,他们仰仗的大宋官家赵煦面色惨白,双手不住颤抖。

    他身上的龙袍沾满了血污与尘土,早已没了往日的威严。“传旨!速速备马,南迁!”

    他声嘶力竭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黄河畔一战,将他的雄心壮志全都打没了,甚至也打没了他最后的勇气。

    在亲卫的簇拥下,他跌跌撞撞地逃亡,与那些同样仓皇逃窜的士兵、百姓混在一起。

    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此刻却如同丧家之犬,带着残兵败将,向着南方狼狈奔逃,妄图仿效前朝,偏安一隅,延续宋室的统治。

    然而,苏允并未给宋廷任何喘息之机。

    在平定河北战场,彻底击溃辽国援军后,他迅速整合兵力,以雷霆万钧之势兵分两路,剑指宋朝腹地。

    东路大军由王舜臣统帅,他麾下是新组建的骑兵精锐,战马膘肥体壮,骑士们盔甲锃亮,手持长枪、弯刀,眼神中透着锐利的杀气。

    这支骑兵部队沿着黄河南下,如同一条钢铁洪流,所到之处,宋军望风披靡。

    王舜臣深知“攻心为上”的道理,每到一处城池,便派人向城中守军与百姓宣扬明军的政策:只要归降,既往不咎,还能分得田地,安居乐业。

    在这种攻势下,许多宋军将领纷纷开城投降,带着麾下士兵加入明军。

    东路大军一路收降纳叛,势力愈发壮大,势如破竹地向着宋帝逃亡的方向追去。

    中路则是苏允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浩浩荡荡,遮天蔽日。

    军中粮草堆积如山,箭矢、兵器等物资充足,这都得益于蜀中源源不断的支持。

    分得田地的蜀民对明军感恩戴德,踊跃参军,为军队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而饱受宋廷盘剥的汴京流民,在听闻明军到来后,也纷纷前来投奔,渴望在新的政权下过上好日子。

    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无可阻挡的洪流。

    汴京,这座宋朝的都城,城墙高大坚固,向来被视为难以攻克的天险。

    然而,在明军强大的攻城器械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

    苏允带来了改良后的投石机,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能将巨大的石块、装满火药的陶罐投射到城墙上;

    还有云梯、冲车等器械,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改造,更加坚固耐用,便于士兵攀爬、冲击城门。

    攻城战打响的那一刻,整个汴京被战火笼罩。投石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巨大的石块、陶罐如雨点般砸向城头。

    城墙在剧烈的震动中颤抖,砖石纷纷脱落,守城的宋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砸得头破血流。

    云梯一架架搭上城墙,明军士兵们如猛虎般攀爬而上,与守城宋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

    冲车则一次次撞击城门,“轰隆!轰隆!”的撞击声震得人耳膜生疼。

    城内,留守的宋朝官员们乱作一团。

    有的主张拼死抵抗,有的则建议开城投降,以保全百姓性命。曾布等谋臣早已暗中与明军取得联系,他们深知宋朝气数已尽,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为了汴京百姓,决定弃暗投明。

    在他们的运作下,部分城门的守军悄悄打开城门,迎接明军入城。

    苏允骑着高头大马,在亲卫的簇拥下,缓缓踏入汴京。

    他目光坚定,扫视着这座繁华的都城,心中满是感慨。

    曾布等人跪在路旁,恭迎明军入城。

    苏允下马,将曾布扶起,说道:“曾卿是大才,日后还需多多相助,共建太平盛世。”

    曾布感激涕零,发誓效忠。

    入城后,苏允立刻着手稳定局势。他下令军队严守纪律,不得骚扰百姓,违令者斩。

    同时,他派遣官吏接管城中的政务、税收等事务,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对于那些宋朝的皇室宗亲、官员,他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罪大恶极、坚决抵抗的,予以严惩;

    愿意归降、有才能的,量才录用。

    赵煦在南逃的路上,听闻汴京失陷的消息,犹如五雷轰顶。

    他瘫坐在马车上,双眼无神,喃喃自语:“完了,一切都完了”

    曾经的中兴之梦,如今彻底破碎。

    他的残兵败将,也在明军东路大军的追击下,四处逃散,毫无抵抗之力。

    朔风裹挟着长江的湿气,将扬州城浸成一幅褪色的水墨。

    赵煦蜷缩在临时行宫的雕花床榻上,锦被下的身躯瘦得如同枯枝,指节泛着青白,死死攥着半卷残破的《亲征诏》。

    窗外,亲信太监佝偻着背,将最后半块冷硬的麦饼掰碎,泡进浑浊的茶汤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