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由于奇里乞亚行省刚刚收复,国内的投资者们还处于观望状态中,绝大多数迁往奇里乞亚的战时工坊均为皇室产业,东罗马皇室向那些愿意在战争时期定居奇里乞亚的工匠提供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待遇,硬是用大量金钱在短时间内砸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战时生产体系。
军方的订单创造了丰厚的利润,皇室的引导也让不少东罗马投资人打消了怀疑,塞浦路斯行省和奇里乞亚行省的手工业在这半年里飞速繁荣。
舰船停靠在军港中,杰尔姆的侍从正在与一名军官核查公文,军港的北边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将河流两岸连接起来,这是阿达纳城的地标之一,哈德良皇帝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为了将其保存下来,东罗马帝国的塞伊汉河航道也就到此为止了。
石桥更北边的城区还是一片废墟,拉马赞军队曾经于此顽抗,“南风之神”的舰炮和后续的陆军火炮整整轰炸了四天,将其基本毁灭。
杰尔姆抬头望去,城区东北方的山峰上,一座城堡十分显眼,那是建造于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时期的蛇堡,可以监视整个阿达纳城,现在是属于巴列奥略皇室的建筑了。
交涉完毕,杰尔姆在护卫的陪同下踏上阿达纳城的土地,负责捎口信的水手跑向市政厅,杰尔姆则不紧不慢地在河岸边走着,扫视着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工坊区。
这是杰尔姆的习惯了,每当需要构建交通网络时,他都会率先考查地方状况,根据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来决定基础设施的等级,如果两种价值都不算高,那就没有建造高级道路的必要。
两片工坊区恰好位于石桥两侧,交流便利,水泥工坊区十分普通,还搭配有河砂采集场,明显是皇帝强制搬到这里,用于供应军属工程的。
冶铁工坊区倒是有些奇特,总体呈现出一个美观的三角形,最大的是位于正西方的炼铁厂,高炉和块炼炉将铁矿石冶炼为生铁或熟铁,白口生铁被送往灌钢厂,灰口生铁则被送往铸造厂,熟铁则直接被送往高级武器工坊,分别生产出精炼刀剑,锻造火枪,铸铁战锤,铸铁犁,铸铁炖锅,碳素钢火炮和碳素钢筋,形成一个从民用到军用,从精良到粗陋,种类繁多,一应俱全的钢铁复合体,各种工坊分工协作,井然有序。
作为铁器之始的炼铁厂与阿德里安堡的炼铁厂也有不小区别,一些特殊部件明显是为脱硫和渗碳而设计,水力鼓风机也十分显眼,具有浓郁的德意志和北欧特色。
看到这里,杰尔姆心下了然,他在东罗马帝国的各大城市考察多年,对冶铁业有些了解。
据他所知,由于东罗马帝国对铁器的需求逐年增大,除了阿德里安堡和君士坦丁堡外,钢铁产业在不少大城市蓬勃发展,摩里亚大区的米斯特拉斯,亚细亚行省的士麦那,帕夫拉戈尼亚行省的萨卡里亚,哥萨克王国的维多利亚港……由于兼有煤铁之利,且品相极高,维多利亚港吸引了不少希腊裔移民,维多利亚冶铁业正在后来居上。
由于东罗马帝国核心行省的优质铁矿的确不多,仅有色雷斯西部和摩里亚半岛有所分布,新上任的矿业大臣想尽办法地将那些不怎么优良的铁矿也利用起来,想尽办法地学习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来自东方的灌钢和高炉,来自德意志的水力鼓风机,来自北欧的骨粉石灰脱硫渗碳法……
在很久以前,东罗马帝国也曾拥有过地中海世界数一数二的冶铁技术,但13到15世纪的战乱与衰退让这个古老的国家错失了不少发展良机,西欧人在近五十年里取得的技术进步超过了过去五百年,更不必说一向处于铁器生产力巅峰的东方王朝,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并非一朝一夕,至少在16世纪以前,东罗马帝国必须将“拿来主义”贯彻到底。
就在三年前,一位瑞典裔的冶铁坊经营者通过汉萨商路抵达位于北非的贝利撒留波利斯,随后又抵达迦太基城,他根据汉萨同盟“瑞典炼粗铁锭,德意志继续精加工”的冶铁业模式设想出了一种新式生产模式,在东罗马帝国原有基础上,将“分工协作,集团生产”的思路进一步发扬光大,将分散的小作坊聚集起来,形成一个钢铁复合体。
军工作坊看不上的灰口铸铁可以制作铁锭,铁犁,铁锹和炖锅,灌钢法铸炮剩下的边角料可以重新铸造为碳素钢筋,原本就品相优良的磁铁矿和赤铁矿被用于高级铁器,分布广泛却品相低劣的褐铁矿与菱铁矿则用于低级铁器,这种模式让铁矿石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有所上涨。
由于迦太基附近的阿特拉斯铁矿品质良莠不齐,瑞典人的思路很快得到了迦太基皇家冶铁坊的管理者的青睐,并开始以他的构想对冶铁工坊进行改良,三年时间后,迦太基的铁器产出大幅提高,虽然依旧无法与阿德里安堡和君士坦丁堡相比,但至少能够满足最基本的农耕用具需求。
瑞典人依靠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