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被强烈侵蚀,区域内多山峦沟壑,多陡崖、峡谷。
由于地壳变动作用,红旗渠地貌类型复杂,为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千米的岩墙峭壁,多层地层重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嶂石岩地貌有5大特点,即赤壁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多个“Q”形嶂谷相连、多棱角鲜明的、垂直沟谷自始至终,并蕴藏着大量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与之相关的历史及地方文化景观。其以延续不断的赤壁长墙、弯曲相连的嶂谷以及一头开口的峡谷为主要特色。
红旗渠位于华北地震带内,地质结构为垂直岩石层理。在其境内,组成山地的岩石,大部分为石英岩和石灰岩,岩层大致上呈水平状,稍微向西倾斜。山地的上部主要是石灰岩,岩层总厚度大约为190米~300米,岩性坚硬较脆,常构成高峻的绝壁。在石灰岩层之间常夹有薄层的页岩,岩性较软,易风化,常形成缓坡,一般坡度20°~30°。山地的中部是石英岩,岩层总厚度为200米~500米,岩性坚硬,不易风化。
红旗渠总干渠的渠墙,大部分就是用石英岩的石块砌成。石英岩常构成陡峻的峭壁,一般坡度70°~80°,悬崖峭壁到处可见。山地的下部主要是片麻岩,它是古老的岩石,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岩石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多呈弱风化状态。在桃园渡槽以西、太行隧道、青年洞和南谷洞等处都可以见到片麻岩 。
红旗渠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红旗渠属于半湿润地区,境内的河流属于雨水补给类型,水位变化深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夏秋为丰水期,冬春为枯水期,7月份~8月份丰水期、全年平均降水约70%,三四月份枯水期平均降水约30% 。受地形影响,其缺乏良好和稳定的隔水层,导致地表水大量漏失,地下水储存偏少,并且开采难度很大 。
红旗渠灌区以红旗渠总干渠引浊漳河水为主要水源,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做补充。红旗渠自1965年4月开始从浊漳河引水,到1992年底,共引水75.6亿立方米,年平均引水2.8亿立方米。至今红旗渠共引水125亿立方米,农业供水69.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增产粮食17.05亿公斤,发电7.71亿度,直接效益约27亿元。南谷洞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60万立方米,设计总库容63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20万立方米。弓上水库以淇河支流—淅河为源,控制流域面积6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立方米,多为洪水,而泉水径流量约为0.2~1.0立方米/秒 。
旧时,红旗渠所在区域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恶劣。在水利工程成功修建后,于灌渠、库渠周边种草植树,并进行了造林工作,发展出了立体绿色景观的生态林,以经济树木打底,用材树木做中间层,松柏类树木做最高层。红旗渠的建立使林州市可以建造核桃、柿子、山楂等经济作物,利用红旗渠水库和水塘还发展养殖业 。
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域内多山峦沟壑,多陡崖、峡谷,地貌类型复杂,为嶂石岩地貌,地质结构则为垂直岩石层理 。红旗渠境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受地形影响,其缺乏良好和稳定的隔水层,导致地表水大量漏失,地下水储存偏少,并且开采难度很大,灌区以红旗渠总干渠引浊漳河水为主要水源。水利工程成功修建后,于灌渠、库渠周边种草植树及造林,已发展出了立体绿色景观的生态林 。红旗渠景区对外开放,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 ,主要景点有分水苑牌楼、红旗渠纪念馆、虎口崖、凌云亭、小三峡、神龟洞和铁索桥等。
红旗渠位于安阳林州市,林州市处于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甚至干旱严重到“人相食”的地步 。
因自古苦旱,故林县历代兴修水利从未间断 。元朝时,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太平渠。明朝时,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林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