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林县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林县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林县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经过十年奋战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三条干渠相继同时竣工,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 。
完工后红旗渠开始致力于景区打造,以红旗渠工程为核心,红旗渠精神为内涵,将这一世界奇迹与太行山自然风景相结合,规划建设了红旗渠分水岭和青年洞景区,迈开了旅游发展的新步伐。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晋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三省交界省各城镇村庄至分水岭处,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总干渠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渠墙高4.3米。其设计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建成后实际最大过水量18.3立方米/秒。总干渠原有隧洞41个,总长3913米,后因工程改造,隧洞实为39个,总长3701米,渡槽16个,总长621米,建防洪桥、路桥114座,泄洪闸、节制闸19座,涵洞89座。总干渠主要建筑物有渠首引水枢纽工程、河口、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分水岭分水闸等灌区内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 。
红旗渠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其有泄洪闸5座,渡槽21座、总长1020米,涵洞91座,隧洞2个,防洪、路桥105座,主要建筑物为黄华渡槽和桃园渡桥。
第一干渠的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渠首段底宽5米,渠深3.5米,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黄华以下底宽6米,渠深2.7米,设计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桃园渡槽以下渠底宽4.7米,渠深2.6米,设计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 。
红旗渠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该干渠有大小闸门138个;渡槽18座,总长1178米;隧洞22个,总长2283米;防洪、路桥26座。第二干渠同时还为安阳县磊口、马家两乡送水。利用第二干渠自然落差,在坟头村东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建电站两处,总装机5台,共4160千瓦;姚村镇在卧虎寨利用汛期泄洪建电站4处 。
第二干渠的渠底纵坡分水岭至电站为1/1500,以下至夺丰渡槽东泄洪闸为/1000,再下为/3000。渠首段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分水岭电站至龙山沟渠底宽3.5米,深2.2米,以上设计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龙山沟至庞村渠底宽2.8米,渠深2.1米,设计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庞村至夺丰渡槽及以下渠底宽分别为2.4米和1.7米,设计加大流量2.3~3.6立方米/秒 。
红旗渠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第三干渠有各种建筑物65座,主要建筑物有曙光洞和仙岩渡槽。其渠底纵坡明渠为1/3000,隧洞为1/1000,设计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第三干渠共灌溉面积4.6万亩,其中任村镇5170亩,东岗乡亩,河顺镇7430亩 。
红旗渠英雄干渠由合涧、原康、小店、小屯、城关、大屯、秦家坡、南采桑、南峪九个乡投工筹资兴建。其渠首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的苏家坪,沿淅河左岸下行,穿过弓上水库二级输水洞,经河西、茶饭庄、大安,到上庄村西穿过英雄洞,至合涧大桥北全长13.8公里。英雄干渠的渠底纵坡1/1000,渠底宽3.2米,渠深2.1米,过水能力8立方米/秒。1960年弓上水库建成后,库内一段渠长3公里淹没废弃,改由弓上水库供水。英雄干渠共挖土石79.77万立方米,砌石8.47万立方米,投工106.1万个,上级投资50余万元 。
红旗渠桃园分干渠渠首位于城郊乡桃园村东,故称桃园分干,朝向县城龙头山文峰塔东去,在龙头山村西折向东北,于曲山村东穿过21.20米长的响岭隧洞,至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