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 ,是中国的佛教寺院。
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唐代延和元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占地540亩 。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顺治十八年和乾隆三十一年皇帝下诏两次重修。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决口,大相国寺再遭厄运。立国后依循古制几度维修恢复佛事活动,其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 。
大相国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原名建国寺。传说中,原为战国魏公子信陵君的宅院。
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后寺院毁于战火,唐景云二年重建 。长安元年慧云和尚募银建寺。延和元年七月,唐睿宗因感梦,诏改建国寺为大相国寺,出内帑扩建之,并于八月以上皇名义御书“大相国寺”寺名,作为他旧封相国即皇帝位的纪念。昭宗大顺年间被火焚毁,后重修。
宋太祖建隆三年五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至道元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咸平四年完工。宋太宗、宋英宗、宋徽宗先后为寺院题额或制赞,寺院各院住持的任命和辞归均由君王诏旨允准。高僧、达官、文人、使节、百姓出入其间;佛事、巡幸、文娱、参访、商贸汇集其中。至宋神宗时,寺院占地达540亩,分455区,辖64禅律院,以慧杯、智海为东西两大禅院。宋人宋白赞叹云:“金碧辉煌,云霞夫容”;“千乘万骑,流水如龙”;“构此大壮,宜扬颂声。”
明洪武二年敕修,后又遭水患。永乐四年,明成化二十年两次进行修缮,并被赐“崇法寺”嘉靖十六年重修资圣资圣阁。嘉靖三十二年与万历三十五年又重修。崇祯十五年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奔声如雷”,开封俱成河汊,只存相国寺顶。
清代从顺治十八年到光绪二十年先后修葺相国寺9次。 顺治十八年重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并复名相国寺。康熙十年重修藏经楼。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又增建中殿及左右庑廊。乾隆三十一年到三十三年的规模最大,动用国帑1万两,历时2年余,乾隆并亲书"勅修相国寺"匾额,现寺中各主要建筑,多系此次重修所遗。 乾隆时寺院内附建了各郡行馆和祗园小筑等世俗建筑,寺院的规模已较前缩小。 嘉庆二十四年重修“智海禅院”,道光、光绪年间也作过一些零星修整。
民国初年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民国十六年,冯玉祥将相国寺改为“中山市场”,并在寺内创设革命纪念馆、实业馆等,以后统属省民众教育馆。 民国二十二年刘峙将省立民众教育馆迁入相国寺。战争时期招徕昔日僧人,将原有的铜钟、昆卢佛头等迎回寺内,恢复佛事活动。
开封解放,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群众教育和寺院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多次对寺内建筑进行修建,使残破不堪的古建筑焕然一新。寺内有文化馆(后改称群众艺术馆)开展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相国寺举行"佛像开光,迎奉藏经和方丈升座"庆典,恢复了丛林制度。
大相国寺地处中原腹地,豫东大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大相国寺为传统的轴称布局,保留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坐北向南,分为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 藏经阁和大雄宝殿均为清朝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殿与月台周围有白石栏杆相围。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耸起,四周游廊附围,顶盖琉璃瓦件,翼角皆悬持铃铎。殿内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高约七米,全身贴金,相传为一整株银杏树雕成,异常精美。钟楼内存清朝高约四米的巨钟一口,重万余斤,有“相国霜钟”之称,为开封八景之一。
大相国寺的山门,原为清乾隆年所修建,开封解放时,毁于炮火,新建牌楼,为四柱三楼琉璃作牌楼,中楼高8.4米,两侧门高6米。绿色琉璃瓦顶,前后檐下用砖砌单翘五踩斗拱,正门匾额为"相国寺"三字。
大相国寺的钟鼓两楼为1新建二层,歇山琉璃瓦顶,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晨钟暮鼓寓意国泰民安。 钟楼中悬挂的铜钟乃是清乾隆三十三年的遗物,重达五吨,高2.23米,口径1.81米,重达万斤,上铸“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辉”十六字铭。钟声响亮优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击,声音清越,响彻全城,素有“相国霜钟”的美誉,是为汴京八景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相国寺天王殿(即接引殿,又称二殿),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