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734章 张鲁

第734章 张鲁(1/3)

    张鲁,生卒年不详,字公祺,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首领,天师道创立者张陵之孙,为天师道第三代天师,后世道徒尊奉其为系师。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担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率徒众攻取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称师君。

    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位。张鲁不满刘璋暗弱,不再听命。而后刘璋派兵数次进攻张鲁,但都被打败。

    张鲁后来又顺势袭取了巴郡(今重庆市和四川省部份区域)。此后张鲁在自己的治地以“师君”自称,用天师道治政,社会安定,各地人民多乐迁往。

    朝廷难以讨平张鲁,于是任命他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郡(今陕西汉中市)太守,张鲁所建立的政权也因此得以在巴郡、汉中地区维持了近三十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击溃了张鲁在阳平关的防线,张鲁为避战祸,逃往巴中地区,后降于曹操。

    曹操随后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并将其带回中原地区居住。

    张鲁的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其女嫁曹操之子曹宇为妻。张鲁去世后,谥号“原”,儿子张富袭承了他的爵位。

    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张鲁被追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张鲁在割据巴汉地区期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在稳定社会局势的同时,也进一步传扬了五斗米道,为其发展为全国性宗教做了重要铺垫。

    西晋史学家陈寿认为张鲁能在关键时刻降曹,避免了灭亡之祸而进入功臣行列是明智之举;

    元初政治家郝经认为张鲁在能力不足时能够坦然投降,而不让百姓陷入战祸的行为,值得肯定;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张鲁传播“妖道”却能免于一死,是因为他割据一方而没有称王,有明哲保身的智慧。

    张鲁是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相传为汉留侯张良的后世子孙。

    张鲁的祖父张陵在汉顺帝时期寄居蜀地,曾在鹄鸣山中学道,并通过假造道书迷惑百姓,创立了天师道。

    由于入道之人都要上交五斗米,天师道又作“五斗米道”。

    而后张陵传道给儿子张衡。张衡死后,张鲁继承父亲的衣钵继续传道。

    时值益州牧刘焉将治所从雒县(今四川广汉市)迁到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张鲁的母亲正好在绵竹一带传播五斗米道。

    张母容貌美丽,又兼通鬼神邪说,常与刘焉往来。刘焉也因此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派遣他与别部司马张脩率兵袭杀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太守苏固,同时断绝斜谷道,杀掉朝廷派来的使者。

    张鲁占据汉中后杀张修,夺其兵众,并进一步巩固势力。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过世,其子刘璋继位。张鲁认为刘璋昏庸懦弱,不再顺从听命。

    刘璋怒而杀掉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并派遣将领庞羲等人进攻张鲁,但是都被张鲁打败。

    由于张鲁的部署多为巴郡人,刘璋又派庞羲为巴郡太守,领兵抵御张鲁。

    而张鲁则顺势袭取了巴郡,张鲁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稳定社会局势,而后称雄于巴郡、汉中地区近三十年。

    张鲁在自己的治地以“师君”自称,用鬼道去教化当地的百姓。

    那些前去跟张鲁学道的人,叫作“鬼卒”,而那些已经对张鲁之道笃信不疑的信徒,则被称作“祭酒”,这些祭酒座下又各自统有教民。

    其中,统领教民最多的被称为“治头大祭酒”。祭酒们教导教民要诚实守信,不允许欺骗和不法行为;

    他们要求生病的人忏悔个人过错,而后为他祈祷;祭酒们还各在路旁修建义舍,这些义舍类似于官家设在路上的驿站,其中悬挂有米、肉,免费供给来往旅客。

    而食用者应当根据自己饭量吃饱,如果食用过多,鬼神就会让其生病;

    教民倘若触犯法令有三次被赦免的机会,而后仍不改者将会遭到刑罚;

    此外,由于张鲁所辖的境内不设置县官长吏,仅用祭酒治理众事政务,汉人和少数民族都乐于接受,对他很是信从。

    汉朝末年,朝廷由于难以讨平张鲁,索性派遣使者前往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任命他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郡太守(今陕西汉中市),允许他向朝廷进贡。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韩遂作乱反叛朝廷,曹操亲自率军征讨。期间,关西百姓从子午谷逃到汉中投奔张鲁的就有数万户。

    这时有人从地下挖出一方玉印,手下之人想要借此尊奉张鲁为汉宁王。

    这时张鲁的功曹阎圃劝谏表示:汉水流域的百姓已经超过十万户,这里不仅土地肥沃,地产丰饶,而且四面又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作为屏障。

    凭借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