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家兄朱由校 > 第六百三十一章 齐王待我

第六百三十一章 齐王待我(2/4)

要还是各地旱情结束了,地比人多,粮食自然就下跌了,你们的镇长没告诉你们这些吗?

    镇长?一个拿着葫芦喝水的五旬老农自嘲式的开口道:

    镇长那可不是我们能见到的,不瞒您说,我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就是镇上的书办。

    我也是!

    哈哈,我也是!

    话说咱们镇的镇长是谁啊?

    不知道,都没见过。

    这些人……

    田间农民话题大胆,他们觉得朱由检是一个不错的好官,比较他长得很不错,以貌取人

    在这个时代是常态。

    不过,他们的话题也让朱由检注意了起来。

    所谓书办,是从八品的镇长左右手,天启新政推行后,大明朝廷除了在基层村落设立村官所,安排村官任职外,对于集镇也是有安排的。

    一个集镇分为镇长、镇兵马、左书办、右书办,此外还有算上镇兵马外的一队十七名兵马司士卒和左右书办麾下的各十名官员。

    也就是说,一个集镇上,有官府编制的人是三十个人。

    新政过后,集镇必须满足一千人到三千不等的定居人口,才能被称为集镇,三千人往上就是县城了。

    因此,大明在集镇上,可以说是三十个人管三千人,每人管一百人。

    由于政策宽松,镇长需要做的就是正常收税,统计人口和田地之类的事情。

    各地的经济,基本都是由布政使司衙门、府衙门、县衙门下达,所以镇长抛头露面的时候并不多。

    不过,即便如此,在关键的大事上,镇长还是要出面的。

    只是在横江镇,似乎百姓根本不认识镇长,而这恐怕不是单独的个例,而是整个天下的缩影。

    朱由检前世在山村扶贫的时候,一些深居简出的老百姓都不认识他,更何况这个时代的官员了。

    不过这种事情不是一种好现象,只能说大明的官僚风气太过严重。

    你们觉得镇长需要出来走动吗?

    朱由检询问农民们,他们则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不知道怎么说。

    你们知道镇长每天在忙着干嘛吗?

    朱由检见他们说不出来,又好奇的询问了一句,结果得到的却是他们的集体摇头。

    见状,他只能叹气着给百姓们解释道:

    镇长要干的事情不算很多,但也是有事情做的。

    就比如现在,再过半月你们就能收获粮食了,但粮食收获之后,不管是贩卖还是称重交税都需要提前做准备。

    镇长此刻就在做这些事情,当然也有部分镇长无所事事,把事情丢给下面的人,不排除你们这里的镇长是这种人。

    他是不是这种人,我之后会去帮你们查他的,我现在还想知道的就是,你们生活上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比如衣服不够穿,物价太贵之类的,只要你们觉得有困难的,别怕羞,都说出来。

    可得知道,我这次也是好不容易下来的,你们说了,我才能上疏,向朝廷反应。

    朱由检故意把自己的权力说了大一些,这让许多农民都好奇起了他们的身份。

    瞧他们不开口,朱由检也接着自爆道:

    我是府衙门的巡查御史,所以你们别担心得罪人,尽管开口。

    事后如果有人敢找你们麻烦,我定然惩治那些人。

    没没没!没人欺负我们。见朱由检这么说,农民们连忙摆手表示没人欺负他们,其中有人也说道:

    我们觉得困难的,主要还是有些东西太贵了,还有就是粮食收购的价格太低了。

    是啊!还是粮食收购价格太低了,而且有的时候粮食卖多了,皇店的人会拿纸币给我们,拿纸币拿着总归没有银币拿着舒心。

    纸币!对,就是那个纸币!那玩意拿到手上只能去皇店买东西,衙门虽然也认,但衙门很多时候都还是让我们拿现银。

    衙门让你们拿现银?朱由检皱了皱眉:现在全国田赋蠲免,衙门让你们拿现银干嘛?

    干嘛?当然是交罚款啊!农民们异口同声的喊出,又七嘴八舌的交代道:

    这生活在镇里和偶尔去县里,总归会被人罚款,有的时候那些官差说我们乱丢东西,要罚我们银子。

    还有的时候,说乡道、县道要维护,我们走过那些路都得交一文钱。

    这一文钱虽然不多,但每年总得去十几趟县里买卖家禽饲料,这一年下来也是十几文呢。

    还有,一些路坏了,衙门二话不说就让我们自带工具去帮忙,不仅不给工钱,还连饭食都不给,得让我们自带……

    还有……

    农民们说着自己的困苦,但其中大部分的困苦都是地方衙门搞出来的事情。

    这其中,朱由检尤其对乱收费,乱用工的事情脸色不好。

    这些东西,是他三申五令在杜绝的东西,为此他都退让半步,将朝廷的赋税让出一成给了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