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玉林大师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平和与威严,“行痴,行颠,贫僧并非要阻拦二位。只是清凉寺毕竟是皇家寺院,耳目众多,早已非清净之地。太后心机深沉,既然已动了杀心,此地绝非久留之所。”
行痴和尚闻言,微微颔首,他知道玉林大师所言非虚。此刻的他,已从一位心死的父亲,变回了一位运筹帷幄的帝王,他立刻明白了玉林的用意。
“师父有何高见?”行痴沉声问道。
“后山深处,有一间废弃的山神小庙,极为隐秘,人迹罕至。徒儿若信得过贫僧,不妨暂避于彼处,待风声稍过,再做定夺。”玉林大师的提议合情合理,既保全了行痴的安全,也维护了清凉寺的体面。
“如此,便有劳师父了。”行痴和尚不再犹豫,对玉林大师深深一揖。
于是,在玉林大师的引领下,一行四人借着夜色的掩护,穿行在寂静的后山小径上。山风拂过松林,发出阵阵涛声,仿佛在为这惊心动魄的夜晚奏响一曲悲壮的挽歌。那间小庙果然隐蔽,藏于一片密林之后,虽破败,却尚能遮风避雨。
待众人安顿下来,行痴和尚的神情再次归于平静,但那平静之下,却涌动着千言万语。他缓缓从怀中取出一个用黄绸包裹的物件,层层揭开,露出一本古朴的经书——《四十二章经》。
他将经书郑重地交到韦小宝手中,目光深邃而悠远,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少年,看到了遥远的紫禁城,看到了那个他既思念又愧疚的儿子。
“小兄弟,”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帝王最后的嘱托,“你将这本经书,亲手交给皇帝。你告诉他,凡事不可强求,要顺其自然。君临天下,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中原苍生造福。若能做到此点,自然是功德无量。但……”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释然,也有悲悯:“但如果有一天,天下百姓不再需要我们,甚至要我们走,那我们便记住——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这天下,终究是百姓的天下。”
韦小宝双手接过那本沉甸甸的经书,只觉得它重逾千斤。他躬身道:“微臣遵旨。不过,皇上在让微臣来五台山之前,曾亲口说过,过几日便会亲自上山来看望您。”
行痴和尚闻言,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微笑:“不必了。你回去告诉他,我是不会见他的。父子相见,徒增伤感,于国于家,皆无益处。”
他站起身,走到小庙的门口,望着山下灯火阑珊的人间,一字一句地说道:“若他想天下太平,想成为一代明君,就让他谨记这四个字——永不加赋!”
“永不加赋……”韦小宝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这四个字如同洪钟大吕,在他耳边久久回响。他虽不完全懂其中治国安邦的深意,却能感受到这四个字背后,那份对天下百姓最深沉的慈悲与承诺。
“好,微臣一定将话带到,一个字都不会错!”韦小宝肃然答道。
“嗯,辛苦你了。”行痴和尚转过身,眼中满是疲惫与决绝,“明日一早,你就下山去吧。这里的事,不要再管了。”
“是。”韦小宝重重地点了点头。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山间薄雾缭绕。韦小宝与双儿辞别了行痴、行颠与玉林大师,踏上了下山的路。
然而,韦小宝与双儿并不知道,自他们离开那间后山小庙的那一刻起,一张无形的大网便已悄然撒下。他们以为自己是悄然下山,殊不知,他们的行踪早已被几双藏在暗处的眼睛牢牢锁定。那些身影如同鬼魅,时而在密林中闪现,时而在山石后隐匿,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耐心地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两人一路行至五台山脚下,晨曦初露,山间清冷的空气被市井的烟火气取代。一家临街的早餐店热气腾腾,刚出锅的包子和豆浆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奔波了一路,腹中早已饥饿,双儿便拉着韦小宝走了进去。
“客官,里面请,刚出笼的肉包,热乎的豆浆!”店小二热情地招呼着,脸上堆着过分殷勤的笑容。
店里还有三三两两的食客,看似寻常百姓,但韦小宝那双在宫廷与江湖中练就的火眼金睛,却隐隐察觉到一丝不对劲。那些食客虽然低头吃喝,但眼神的余光却不时地扫向他们,握着筷子的手指关节分明,虎口处带着常年习武的厚茧。他心中警铃大作,刚想拉双儿离开,却为时已晚。
那碗看似普通的豆浆,入口带着一丝异样的甜香。他只觉眼前景物开始旋转,天旋地转,双儿的惊呼声也变得遥远而模糊。他最后的意识,是看到双儿同样软软地倒下,而那些“食客”和“店小二”则露出了冰冷而得意的狞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来,这整家早餐店,从掌柜到伙计,再到食客,全是神龙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