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里,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似乎都被厚重的混凝土墙壁隔绝在外,据点内恒定的灯光模糊了昼夜的界限,只有墙上电子钟不断跳动的数字,还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他每天的工作重复而枯燥,或是整理堆积如山的案件资料,或是协助调试各类监测设备,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触感、屏幕发出的冷光,几乎成了这七天里最深刻的记忆。
今天的工作也终于结束,当他按下最后一个保存键,将文件上传至内部系统后,紧绷的肩膀才微微放松下来。只是这份放松很快就被一股强烈的食欲取代,对于此时的林垣来说,他只想吃除了速食以外的食物——哪怕是一碗冒着热气的家常面条,或是一碟简单的炒青菜也好。可他低头看了看桌角堆叠的速食包装盒,有红烧牛肉味的方便面、金枪鱼罐头,还有压缩饼干,心里很清楚,这里的条件压根就不允许他有这样的奢望。据点内的物资全靠定期补给,新鲜食材难以储存,速食便成了所有人唯一的选择,日复一日,味蕾早已对这种工业化的味道感到麻木。
这周的时间里,据点内的气氛始终笼罩着一层压抑的阴霾,起因便是三天前发生的一起凶案。那起案件发生在天安市的老城区,受害者是一名普通的销售,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清晰的指纹或脚印,嫌疑人情况不明。而这已经是天安市一个月内发生的第四起案件了,四起案件的受害者身份毫无关联,作案手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选择在深夜作案,且现场都被刻意清理过,仿佛凶手拥有极强的反侦察能力。
案件的接连发生让社会的舆论在持续发酵,网络上各类猜测与恐慌的言论不断扩散,本地论坛的热门话题几乎全被相关讨论占据,有人说凶手是连环杀手,有人甚至联想到了超自然力量,民众的不安情绪与日俱增。这样的舆论压力直接传导到了警方,市局的办案大楼里,灯火连续多日彻夜通明,侦查人员几乎不眠不休地梳理线索,审讯、排查、走访,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警方的压力也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有这样压力的不止是警方,还有韩栋国带领的的应急处置小组。作为专门应对特殊突发事件的团队,秦天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案件背后可能隐藏的危险,这些天里,秦天常常站在据点的门前。他清楚现在似乎还不是时候,他们只能在这个封闭的据点里,等待着进一步的指示。
韩栋国的办公室里,空气同样凝滞。他的办公桌宽大而整洁,桌面左侧整齐地码放着一沓文件,文件封面印着“绝密”的红色字样,边角因为频繁翻阅而有些微微卷起。韩栋国坐在真皮座椅上,手指捏着文件的边缘,一页页仔细翻看,眉头从始至终都没有舒展过。
文件里记录的正是天安市近期发生的四起凶案的详细报告,包括现场照片、尸检结果、目击者证词等,每一个细节他都反复确认,试图从中找到被忽略的关联点。可翻到最后一页,他还是轻轻摇了摇头,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目前掌握的线索太过零散,根本无法锁定嫌疑人的身份,更无法预判下一起案件会在何时何地发生,这样的被动局面,让他这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也感到有些棘手。
除了这些,办公桌上还有摆在角落的一沓文件。韩栋国放下了手里的文件,又拿起了这个文件看了起来。
忽然,放在办公桌右侧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打破了办公室的寂静。韩栋国下意识地拿起手机,解锁屏幕后,看到一条来自加密号码的消息,消息内容没有多余的文字,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位。
这两个字像是一道光,瞬间驱散了韩栋国心中的阴霾,他脸上的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坚定。他等这个消息已经等了三天,这三天里,他一边关注着案件的进展,一边等待着这个信号,现在,终于等到了。他没有丝毫犹豫,起身拉开办公桌最下方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把黑色的手枪——这是他随身携带多年的配枪,枪身因为长期保养而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他将手枪握在手中,熟练地卸下弹夹,目光扫过弹夹里排列整齐的子弹,确认每一颗子弹都装填到位后,又将弹夹重新装回枪身,拉动枪栓,做好了随时行动的准备。
韩栋国立刻拿起放在办公桌左上角的红色电话——这是一部加密的内部专线电话,只能拨打几个预设的紧急号码。他按下一串熟记于心的数字,电话接通的瞬间,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说道:“领导,要出发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道同样沉稳的声音,没有多余的叮嘱,只说了一句:“保重,老首长。”
简单的五个字,却包含了信任与关切。韩栋国心中一暖,对着电话应了一声“是”,便挂断了电话。他最后看了一眼办公室的布置——墙上挂着的荣誉勋章、书架上排列整齐的专业书籍、办公桌后的国旗摆件,这些陪伴了他多年的物品,此刻都像是在为他送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后,他起身来到不远处的书架前,目光在一排排书籍中扫过,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