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唐:开局攻打长安,决胜父子局 > 第437章 再提官农制度

第437章 再提官农制度(1/2)

    大唐的人口等各方面,现在都不允许统治更大的地盘。

    只能是用这种办法,先把他们摸清楚,同时也拿到他们国内的各种种子。

    如果地理环境适应的话,给百姓添加点餐桌上的东西。

    同时,大唐马上就会变成巨唐,周围的国家不管是什么心态,都会使劲的学习。

    这种情况下,就避免了前期的文化推广困难。

    等过个几年,随着大唐的越加繁华,甚至可能都用不着出兵打他们,他们自己就想加入进来。

    这种自然而然的融入,比出兵攻打要好太多了。

    没有绝对必要的话,李承乾还是喜欢用比较温和的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完美的接收,不至于从根子上出问题。

    不说别的,三天两头叛乱的话,由于大唐的地盘太大,调兵遣将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属于是得不偿失,恶性循环。

    在历史上,这种教训历历在目。

    就像有些皇帝,会放弃一些到手的地盘,除了他们没有远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年年叛乱,导致入不敷出,自认为放弃更好。

    既然已经决定实行多民族政策,李承乾也不在意,大唐会不会有千百个民族。

    反正百年之后,除了一些民族风俗,什么都不会留下,他们就只是唐人。

    制止了程咬金毛遂自荐后,李承乾又说:“诸位爱卿也不要认为是功劳,就像程咬金一样出口就争夺,好好想清楚!

    去倭国挖金矿,要面对的问题非常多,不是那么容易的。

    气候问题还好说,朕已经说了,春秋的时候来去就好,从原本的新罗百济那边过去,不是特别远,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小。

    可除此之外,还有着别的问题!

    首先,关于倭国人,他们畏威而不怀德。

    占着地利条件,他们可能会出现各种,大家都想不到的战法。

    此民族在用阴谋诡计方面,是有天赋加成的。

    偏偏为了让他们挖矿,暂时能不杀就不要杀,少一个人就是少一份劳力。

    再说一个历史上最典型的典故,当年秦始皇第一次攻打百越,输得有多么凄惨,历史上记载的清清楚楚。

    是秦军不够强吗?

    地理环境的制约太大,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我大唐只在近海航行,还没有如此远航过,至少没有如此大规模远航过。

    海上的各种气候,甚至包括有人会晕海,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看着海浪,甚至哪怕看着海面,都感觉自己脚步不稳,甚至出现眩晕感。

    严重起来,也是要人命的。

    第三,海洋的环境,一部分人肯定有额外的不适应,甚至出现一些未知病变,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第四,不要看倭国不大,但大大小小的岛屿,还是有一些数量。

    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倭国,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经历地龙翻身,一定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朕的话说完了,好好思考一下,谁愿意接这个任务?”

    这些问题叠加起来,听起来的确有点难搞,武将们都有些踌躇起来。

    如果是在陆地上,他们绝对二话不说。

    但这个大海,几乎算得上属于未知区域。

    哪怕之前打高句丽,那也是沿海航行而已,根本就没有出去,至少都是肉眼能看到大陆架的状态。

    见到大家的一片沉默,李承乾又说:“可以下朝之后回去想,下一次朝会之前上奏疏就行,时间还来得及。

    朕准备派文武两位大臣作为主导,文负责管理,武负责守卫。

    余者,最好选择沿海地区的人,他们对大海更加的适应。

    别的不说,带到倭国的金矿银光走上正轨,朕许诺一个二等功!

    毕竟那个岛上的金银矿脉,足够我大唐用上千百年。”

    听到李承乾这话,百官的眼神顿时亮了,心中都有了争取的念头。

    不过,这个事情的确要搞清楚。

    别到时候功劳没捞到,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

    “下面来说第二件事,关于官农制度的实施。

    除了之前在吐蕃和高句丽那边的,其他人都清楚。

    朕现在,再说一遍!”

    想起这个制度的百官,脸上顿时露出一丝苦笑。

    没想到李承乾,果然是玩真的,说要干就要干。

    随着李承乾的解释,武将们也渐渐张大了嘴。

    不要以为他们会打仗,就会干农活。

    不是有力气,就能把农活给干好的。

    他们自己都没有把握。

    但是这个制度,看这个情况,是必须要执行下去的。

    这就导致,大家更想去倭国了。

    人对未知的事情,总是抱着莫名恐惧的。

    虽然平时都不把农夫放在眼里,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