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方的密探们潜入邕州城周边的小镇和村庄,他们的目标是收集宋军士兵的个人信息。这些密探伪装成商贩、乞丐,甚至僧侣,与当地百姓闲聊,试图获取士兵们的姓名、家乡以及家人的信息。
“这位大哥,您是从邕州城来的吧?听口音像是城北的。”敌方密探老李在一家酒肆里,与一名返乡的士兵攀谈。他脸上挂着热情的笑容,眼神却在暗中观察四周。
士兵警惕地看了老李一眼,但见他并无恶意,便放松下来:“没错,我是城北的。怎么,你想打听啥?”
老李连忙摇头,从怀中掏出一壶酒递过去:“没别的意思,就是想问问您在城里驻守的情况。我家也在城北,儿子也在宋军里当兵呢。”
士兵接过酒壶,警惕心稍减:“那可巧了,我也是在城北驻防。”
几杯酒下肚,士兵渐渐放松,开始讲述起城中的生活和战友的事。老李则在一旁仔细聆听,默默记录着信息。
与此同时,敌方的文书们在一处隐秘的营帐内忙碌。他们面前摆放着各种信纸和笔墨,以及从城中收集来的士兵信件样本。这些人擅长模仿笔迹,他们根据密探们收集的信息,开始伪造情书。
“这封信要写给张三,模仿他妻子的口吻。”敌方文书头目吩咐道,他是个瘦高的中年人,眼神锐利,“信中要有对丈夫的思念,还要表达对战争的厌倦,让他心生退意。”
文书们按照吩咐,开始动笔。他们写下温柔的词句,模仿妻子的担忧与牵挂:“夫君,家中一切安好,但无你在侧,日夜思念。战火纷飞,何时才是尽头?若能弃械归田,夫君定能平安归来。”
这些伪造的情书被密探们偷偷送入宋军营中。士兵们在营帐内收到这些信件,看到熟悉的笔迹和妻子或恋人的名字,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娘子,你在家中可好?”士兵张三坐在床边,手中紧握着伪造的情书,眼神迷茫。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敲打着他的心,让他想起家乡温暖的炉火和妻子的笑容。
“这仗,何时才能打完?”他轻声自语,手中的情书被越攥越紧。
营中其他士兵也开始收到类似的信件。他们在夜深人静时读着这些信,心中原本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思念家乡与亲人的念头如野草般疯长,军心出现了松动。
“长官,我是不是该给家里回个信?”有士兵忍不住向小队长询问,眼中满是焦虑。
小队长李强也收到了伪造的情书,他心中虽然起了波澜,但却强行镇定:“这些都是假的!敌人在耍诡计,我们不能上当!”
然而,士兵们心中的疑虑却难以完全消除。伪造情书如同一把无形的利箭,悄然射入宋军的阵营,虽然没有流血,却在士气上留下了深深的伤口。
与此同时,敌方势力还在邕州城内散播童谣。这些童谣简单易记,却隐藏着破坏民心的恶意。童谣的内容多是对宋军的诋毁和对战争的恐惧,它们在城中的孩童和百姓中迅速传唱。
“宋军凶,宋军恶,烧我房,毁我田。战火起,百姓苦,不如开门迎敌军。”这样的童谣在城中的各个角落响起,孩童们天真无邪地唱着,却不知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着险恶用心。
敌方的密探们混入城中的学校和市集,教唆孩童们学唱这些童谣。他们在街边给孩子们分发糖果和小吃,趁机教他们新学的童谣。
“小朋友们,学我唱这个,可好听了。”敌方密探扮作货郎,在城南的市集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他哼唱起童谣的曲调,简单而上口。
孩子们被欢快的旋律吸引,很快就学会了童谣。他们在街头巷尾唱着,回到家中又教给父母兄弟。这些童谣如病毒般迅速蔓延,逐渐影响了百姓们对宋军的看法。
“这宋军,真的如童谣里说的那么坏吗?”城东的王大娘在家中听到孩子们唱着童谣,不禁开始怀疑。
“最近城里的治安确实不好,物价也飞涨。是不是宋军无能,才导致这样的局面?”她的丈夫也在一旁附和,原本对宋军的信任开始动摇。
随着童谣的广泛传播,邕州城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百姓们对宋军的信任逐渐减少,对战争的恐惧日益增加。市集上的商贩开始囤积货物,街上巡逻的士兵也感受到了百姓的冷漠与敌意。
“以前百姓见了我们,都会点头致意。现在,他们眼神里满是戒备。”年轻士兵小赵在城墙上巡逻时,望着街上的行人,不禁叹了口气。
宋军的将领们很快察觉到军心和民心的变化。狄帅在帅府中召开了紧急会议,他面色凝重,将一份伪造的情书和一首童谣放在桌上。
“敌军的舆论攻击已经开始,我们必须立刻采取措施!”狄帅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的眼神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