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 第165章 策论

第165章 策论(1/2)

    已经过去六天,很多考生熬不住了,寒风刺骨,大部分人都有气无力的。

    姜淮不时看到脸色灰白,手脚冻得发青的考生被抬出来。

    虽然他在前面挂了油布防寒,但还是寒气逼人。

    贡院里考试的考生也越来越少,姜淮不时听到巷道尽头有说话交谈声。

    应该是医官给受了风寒的学子治病。

    旁边不时有考生在咳嗽,大家都期望撑过最后一场。

    很快,第三场也开始了。

    姜淮这才想起自己前些天从马车上摔下来的事情。

    他掀开袖子看了看,手臂上的擦痕历历在目,还隐隐作痛。

    但已经结了黑红色的痂。

    还好伤的不严重,估计过些时就好了。

    不过,苏平这笔账,他是迟早要跟他算的。

    想到这里,姜淮继续看题了。

    策论题是:“论漕运之利弊,如何改革?”

    姜淮看着卷面上的这十个字,力透纸背。

    他记忆中曾和曹山长讨论过目前大黔漕运相关,这样想来,也算押中题目了。

    漕运的优点很明显,南粮北运,可以解决京城粮食需求。

    前朝就曾出现过,年约400万石漕粮经运河抵达京城的盛况。

    这个一方面是维持朝廷运转,保障京师供给,同时漕运可以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漕船途中,携带商货,可形成“漕运经济带”推动沿河州镇,比如临州,江北的经济繁荣。

    漕运还可增加国库税收,大黔如今临河沿岸的“钞关”,每年征的商税就有百万两,大大充实了国库。

    同样,遇灾荒年,还可以用漕粮赈灾。

    乾元年间,颖州饥荒,就截留了50万石漕粮赈灾维稳,也算一大助力。

    必要情况下,漕粮也可调拨边疆,巩固国防。

    同时,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比如,征发民夫运粮,民力耗竭。

    对百姓来说,“运丁”是一种苦役,前朝就有因“运丁”制度,百姓逃亡的案例。

    当朝的每一粒灰,都是落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

    同时漕运可导致河道淤塞,冲毁运河,维修方面的费用也是巨大的。

    每年治河的经费都要花掉不少国库钱财。

    更重要的是,贪腐严重,官府征收漕粮时会额外加耗,比如漕粮正额1石,实征可达2-3石,其余的被官员中饱私囊。

    再一个,效率低下,运输周期长,损耗高,去一趟都要半年。

    总之,漕运如一把双刃剑,

    有时堪称血脉,有时可说是蠹国殃民之弊政。

    思考完,姜淮就提笔开始写。

    臣闻:漕运之设,所以济国用、通南北也。

    然法久弊生,今朝廷欲革其旧,当先明其利,而后察其弊。

    之后姜淮一一写了漕运的优点和缺点。

    法行既久,弊亦丛生——胥吏盘剥小民不堪其扰。

    比如,漕船过闸,胥吏说需纳“闸钱”;验粮入库,胥吏又说要“样米”,对百姓来说,实是苦不堪言,更甚,还有弃船逃亡者。

    总之,漕运一政,理之则国富民安,紊之则官贪民怨。

    今若改革,臣以为,当以“裁冗费、浚河道、严考成”三事为要!

    之后他写了,臣请陈三策——

    一,改长运为分段转运,路途设置多个转运航线,另雇汴船北上,省民力。

    二,开海运以辅河运,岁省百万,可择稳妥航线试行。

    三,设漕司独立稽查,遣御史监漕,严惩贪墨之状……

    若得施行,则岁省民力百万,国用也充矣!”

    姜淮破题立论,洋洋洒洒,直指要害。

    等全部写完,姜淮浑身舒爽了不少。

    九天的会试终于结束了。

    终于不用再“坐牢”了。

    随着钟响,姜淮终于交卷了。

    走出号房的时候,姜淮又看了看其余考生。

    有的像霜打的茄子,脸色颓丧。

    有的脸色怡然,脚步轻快。

    贡院门口,已经有了密密麻麻的考生等在那里。

    众人都等着贡院大门尽快打开。

    有的已经看到相熟的同乡或同窗,笑着打起了招呼。

    有的则兴高采烈的在讨论考试题目。

    当然也有的则一副失落失意的样子。

    更多的是眼底青黑,脸色惨白,拿着手帕咳嗽不停的考生。

    考一场,冻病了,身子都差了不少。

    姜淮也收拾好东西,等在门口。

    门外,他已经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

    是苏云婉。

    只见苏云婉拿着帕子,对着里面的姜淮,笑着招手。

    随着最后一声钟响,贡院大门打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