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巴图虎 > 第777章 伤兵归营

第777章 伤兵归营(2/2)

们客气,粮米也筛得干净。”

    对特别困难的伤兵家庭(如孤儿寡母),额外发 “冬衣补贴”(每年两匹棉布)与 “取暖炭”(每月一担)。贫民出身的伤兵张小三母亲患病,官府不仅发粮,还派医士上门诊治,小三感动道:“俺流血不算啥,将军连俺娘都照顾到,这辈子都跟党走!” 赡养粮制度让伤兵无后顾之忧,康复更安心。

    萧虎设 “军属工坊”,组织伤兵妻子缝补军衣、制作箭囊,按件计酬:缝一件军衣领工钱五文,做一个箭囊领八文。工坊备着针线、布料(官府提供),赵氏原靠乞讨度日,入工坊后每日缝三件军衣,月领工钱四十文,买了棉花给孩子做棉袄,逢人便说:“将军给俺们一条活路,比亲人还亲。” 工坊设 “巧手奖”,每月评最快最好的缝工,奖布料一匹,赵氏因手艺好常获奖。

    李大夫定期到工坊为军属检查身体,顺带教她们 “简易护理法”:“孩子发烧用葱白煮水喝,划伤用艾草灰止血。” 发现营养不良的军属,立即发 “营养粥票”(可在官仓领小米粥)。工坊管事由军属推选,汉人王氏与蒙古妇人乌兰搭档,两人虽语言不通,却能用手势交流分工,工坊效率越来越高,军衣缝补速度比以前快三成。

    伤兵子女入学享 “三免一补”:免学费、免书本费、免笔墨费,每日供午餐(青稞饼、菜汤)。王五儿子小虎原因家贫失学,入学后不仅能读书,还每天吃到热乎午餐,半年后长高半头,回家背 “人之初” 给父亲听,王五笑着流泪:“俺儿子也能像贵族子弟一样读书了!” 学堂设 “伤兵子女班”,由经验丰富的先生任教,进度稍慢也耐心辅导,小虎的汉文听写从常错到全对,先生赞他 “刻苦”。

    对孤儿伤兵子女,官府安排住校,派嬷嬷照料起居(教洗衣、叠被)。步兵赵六牺牲后,其女小花住校,嬷嬷说她起初夜夜哭,现在能自己梳头、读书,还帮同学叠被子。萧虎视察学堂时,小花献上自己写的 “守土” 二字,虽笔画稚嫩,却见真情,萧虎当即赏她一块点心:“好好读书,将来做女先生。” 子女优待让伤兵更安心康复,说:“孩子有盼头,咱流血值!”

    萧虎每周抽一日探视伤兵,带些糖果、肉干分给大家,坐下来讲自己的战斗经历:“当年我在北疆作战,见战友断了腿,哭着说活不成,如今他在白虎城开商铺,娶了妻生了娃,日子红火得很。” 他给骨折的王五按腿:“别怕疼,我当年断过肋骨,现在照样骑马。” 伤兵们听着故事,疼都忘了大半。

    帖木儿带伤兵看虎营训练,指着冲锋的士兵说:“你们虽不能冲锋,却为守城流血,全军都敬你们。” 他让新入伍的士兵向伤兵行礼:“这些是你们的前辈,没有他们流血,就没有今天的安稳。” 伤兵李四说:“将军和千户来看咱,不是可怜咱,是敬咱,这比啥药都管用。” 将领探视让伤兵感受到尊重,康复更有动力。

    正月底,首批康复归营的十名伤兵举行仪式,萧虎亲授 “守土勋章”(铜制,刻虎头与 “忠勇” 二字),宣布岗位安排:王五因熟悉敌情,调至 “军情处” 整理情报;张三驯马有功,任 “战马照料官”;赵六识字,入 “军需账房”。萧虎为他们佩勋章时说:“你们虽不能再冲锋,却用另一种方式守土,这勋章比战功章更重。”

    仪式上,全营士兵列队敬礼,伤兵们拄杖或扶墙站立,泪水混着笑容。王五代表发言:“咱虽瘸了腿,心还在战场,定不负将军信任!” 归营后,王五在军情处整理多瑙河布防图,用红笔标注敌军动向,准确率极高;张三照料的战马膘肥体壮,在演练中表现最佳。萧虎对众将道:“善待伤兵,就是保住军心,军心在,城就守得住。” 伤兵营的故事传遍虎首堡,军民都说:“跟着将军,流血不白流!”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