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巴图虎 > 第776章 冰融预警

第776章 冰融预警(2/2)


    演练中,有孩童贪玩掉队,巡队兵卒发现后立即带回,周显在总结时强调:“每队设‘队尾’,专看老弱孩童,一个都不能少。” 安置棚内,伙房已备好热粥,民夫们铺干草、烧火炕,老瓦喝着粥赞:“比家里还暖和,演练跟真的一样。” 周显记录演练缺陷:“雪橇数量不足,需再备十辆。” 当日便命木工赶制,确保每户有雪橇可用。

    军器坊接令赶制 “防汛三件套”:麻袋千条(用粗麻布缝制,袋口缝麻绳方便捆扎)、木筏二十艘(松木板钉制,每艘配木桨两支、救生绳一条)、急救箱三十个(内装艾草、止血粉、夹板、麻布)。坊主按 “先急后缓” 排工期:“先做麻袋,再赶木筏,急救箱最后收尾。” 工匠们昼夜开工,缝麻袋的妇人手指磨出茧,仍念叨:“多缝一个,河堤就多一分险。”

    周显带人清点储备:沙土堆(距河堤半里,标 “防汛专用”)、麻绳(每捆五十丈,浸桐油防朽)、防饥饼(青稞面掺盐烤制,每袋十个,可存月余)、御寒毯(羊毛与麻混纺,厚实保暖)。他特别检查急救箱,见每箱都有 “用药说明”(汉蒙俄三语),赞:“想得周全。” 安德烈捐出商铺囤积的麻绳:“商市靠河堤护着,我岂能旁观?” 周显在《物资册》记下:“安德烈捐麻绳二十捆,折银五两。”

    防汛物资按 “就近就便” 原则存放:麻袋与沙土堆在一起(随用随装),木筏系在河堤木桩上(充气羊皮囊备用),急救箱分放暖棚与安置点(贴 “急救” 红标)。每处物资点设 “看守员”,挂 “取用登记册”,注明 “领用人、数量、用途”,周显每日抽查:“不可私用,不可浪费,防汛如打仗,物资即弹药。”

    发现有麻袋被鼠咬,立即命人移至高处,垫木板防潮,并重罚看守员:“一点疏忽,溃堤时就缺一个沙袋。” 对易损物资如急救箱,规定 “每三日检查一次”,确保药品干燥、夹板完好。刘河查看木筏时,建议在筏底涂松油:“防渗水,延长使用寿命。” 军器坊照做,木筏浮力果然更稳,萧虎赞:“细节保平安。”

    在河堤设五处 “冰情观察哨”,每哨驻兵三人,配望远镜、铜锣、信号旗(绿、黄、红三色),制定《值守规程》:每时辰观察一次,冰面稳定举绿旗,裂缝扩大举黄旗,溃堤危险举红旗;夜间无旗则用烽火(一火示常,二火示警,三火示危)。哨长李三经验丰富,教新兵识别 “溃堤前兆”:“冰面突冒气泡,水流声变急,即是险情信号。”

    正月廿八午后,北岸观察哨发现裂缝扩大半寸,立即举黄旗,敲锣两响(示二级预警)。信号沿哨卡接力传递,半个时辰传至虎首堡,萧虎当即增派三十人驰援,命刘河带人铺木板加固裂缝区。李三在哨卡日志记:“黄旗举至酉时,援军到后换绿旗,裂缝暂稳。” 夜间值守时,他点起马灯,灯光在冰面映出光晕,与烽火台的火光遥相呼应,构成昼夜监测网。

    为确保汛情信息畅通,建立 “哨卡 — 烽燧 — 官署” 三级传递链:哨卡发现险情,先敲锣示警周边,再发信号给最近烽燧;烽燧接信号后,燃烽火传至虎首堡;官署接报即调兵遣将,全过程不超一个时辰。萧虎在演练时检验联动效率:“从哨卡举旗到官署接报,需控制在半个时辰内。”

    正月底某夜,西风骤起,北岸哨卡冰面异响,李三果断举黄旗敲锣,烽燧见信号立即燃烽火(两堆,示二级预警)。萧虎接报披衣起身,命帖木儿带骑兵驰援,自己亲赴官署调物资,半个时辰后援军已抵达裂缝区。刘河检查后赞:“联动及时,裂缝尚未扩大。” 萧虎在《防汛考绩》批注:“哨卡与烽燧协作无间,记一功。” 冰融期的多瑙河沿岸,因这张预警网而暗流涌动却秩序井然。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