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通事(汉蒙俄各五至六人),需通过 “三语考试”:听译(能听懂三族方言土语,如蒙古草原方言、俄地基辅土话);笔译(准确翻译商业合同、税单文书,字迹工整);对译(调解纠纷时不偏不倚,复述双方诉求一字不差)。合格者月薪银二两(比普通吏员高五成),每月考核优秀者加奖五钱,不合格者扣薪培训。
通事需遵守 “三不原则”:不泄露商队机密(如进货渠道、底价),不偏袒本族商户(调解时需中立),不篡改双方诉求(如实翻译,不得增减词句)。汉籍通事李福善(曾在译经院学蒙俄语)在调解汉商与俄商纠纷时,先让双方各述诉求,再逐句翻译:“汉商称俄商所售三十张皮毛中有三成次品(当场出示三张掉毛样本),俄商称汉商十箱茶叶有两箱受潮(打开茶箱见箱底微潮),皆需验货物总量再定责。” 他说话时左手按汉文书,右手按俄文册,确保翻译精准。
经查验,皮毛确有少量次品(约一成,多为边缘部分),茶叶受潮轻微(仅箱底两层,不影响饮用)。李福善提议:“皮毛按九成好货计价,降价一成;茶叶按原价,但汉商需保证下次用防潮油纸包装,如何?” 双方皆点头同意,当场立契成交,俄商安德烈竖大拇指:“李通事说得比天平还准,没偏任何一方!” 萧虎视察通事房时赞:“商路如河道,通事是闸门,闸门调得准,河道才畅通,你们就是商路的好闸门!” 秋季经通事调解的纠纷,成功率达九成,比往年提高三成,商户们都说:“有通事在,做生意踏实多了。”
在萧虎支持下,汉蒙俄商户于中秋后成立 “商路联盟”,在商市挂牌 “商盟议事厅”,订立《互助盟约》:三族商户自愿加入,每户缴 “盟费” 银一两(存入钱庄,专人管理,用于救助遇劫商队);设 “信息阁”(每日辰时更新各地物价、路况、匪患信息,用木板公示,汉蒙俄三语书写);遇风险时实行 “五户联保”(一户遇劫,四户各助银十两,事后从盟费中报销,避免商户破产)。商盟推选汉商李掌柜(经营绸缎二十年,信誉好)、蒙古牧户出身的商户巴特尔(熟悉草原路线)、俄商安德烈(在俄商中威望高)为 “盟首”,轮流主事,每月初一在议事厅开会。
俄商安德烈的商队在黑风口附近遇狼群袭击,损失十五张皮毛,商盟立即启动救助:从盟费中拨银五十两补偿(按每张皮毛均价计算),派十名猎户(盟内商户子弟)护送其返程,信息阁用红笔标注 “近期黑风口有狼群出没,商队需结队而行,每队至少五人带弓箭”。汉商王茂的绸缎商队则按信息阁提示,避开 “野狼谷” 泥泞路段,绕行左侧高地,提前三日抵达白虎城,恰逢城主嫁女,绸缎售价涨两成,盈利比预期多三百两银。
联盟还绘制 “商路风险图”(羊皮制成,可折叠),用红、黄、绿三色标注高风险(匪患、狼群出没)、中风险(路况差、易积水)、低风险路段,图边附 “避险口诀”(汉蒙俄三语):“红区结伴行,黄区早勘察,绿区也当心,平安回家门。” 巴特尔在盟会上笑:“单打独斗如独行狼,早晚被吃;结盟互助如群狼,再不怕豺狼虎豹!” 秋季商队因联盟互助,遇险损失减少六成,通商范围从基辅扩展至更远的伏尔加河流域,商户们都说:“这商盟,比靠山还可靠!”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