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价,就地还钱” 的规矩,帮蒙古牧户与汉商讨价还价时,总能找到双方都接受的价位。一次俄商想换汉地松萝茶,却不知 “一两茶抵多少铜币”,李四算出 “一两茶值百五十文,或两斤蜂蜜”,还提醒俄商:“新茶需用陶罐泡,我带你去买便宜的。” 他促成交易后抽成一成,却常帮小商户免费通译,说 “先攒人缘,再赚钱”。牙人群体的活跃,让语言不通的交易也能顺畅进行,两月内跨族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六成。
辰时开市鼓声一响,王茂的绸缎铺便挂出幌子,伙计忙着掸去锦缎上的浮尘;蒙古牧户赶着驮货的马走进西市,马蹄踏在黄沙上沙沙作响;南市面包坊飘出麦香,掌柜将刚出炉的黑麦面包摆上木盘,热气腾腾。午时通衢上挤满挑货的脚夫、讨价还价的商户、看热闹的孩童,市坊角落的小吃摊(卖羊肉汤、烤饼)坐满食客,汉商与蒙古兵卒同桌吃饭,用生硬的对方语言交流。酉时闭市鼓声敲过,商户们到账房结算,王茂核对着账本上的 “狐皮十张、银锭三两”,笑着对伙计说:“今天能给家里寄钱了。” 市卒开始巡逻,检查门窗是否锁好,月光下的市坊渐渐安静,只留灯笼在风中摇曳。
半年免税期结束,市令厅首次开征商税,统计结果让萧虎惊喜:月缴商税达五十二两银,是初开市时的十倍。这些税款除上缴虎首堡,还留三成用于市坊改善:雇石匠铺通衢石板(每块三尺见方,厚五寸),修排水沟(加深至一尺,加宽至两尺),增设路灯(每十步一盏,用油灯照明)。商户们见道路不再泥泞,夜间走市也安全,都赞 “这税缴得值”。王茂的绸缎铺月缴税银四两,却因生意好,净利润比在白虎城时还高,他笑着给账房先生涨工钱:“基辅商市红火,咱们也沾光。” 税课司的账册上,“商市繁兴” 四字被周显用朱笔圈注,作为治理成效的例证。
基辅商市的名声顺着驿路传开,三个月后,连多瑙河畔的保加利亚商人都带着葡萄酒、琥珀来交易。他们用琥珀换走蜀锦和茶叶,回去后逢人便说 “基辅有公正的市令,好用的老虎银锭”。萧虎听闻后,命人在市坊增设 “外商馆”(提供食宿,代收关税),又放宽 “启动贷” 范围,允许外地商户申请。王茂趁机联合五家汉商,计划开辟 “白虎城 — 基辅 — 多瑙河” 商路,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这里汉人、蒙古人、俄人做生意都按规矩来,比想象中安稳,待商路打通,咱家生意能再大十倍。” 市坊碑下的石缝里,不知何时被人插上了三支香(汉俗)、系上了红绸带(蒙古俗)、摆上了小面包(俄俗),无声祈祷着商市永远繁荣。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