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收工前,周显带人用 “铅垂线” 测垂直度,用 “靠尺” 量平整度,发现偏差立即修正。有段城墙夯后次日出现细缝,他立即扒开重夯:“寒地夯土宁慢勿快,缝宽半寸就可能 winter 冻裂扩大,必须返工。” 经一月加固,城墙厚度增加一尺,抗压强度提升三成,赵大勇拍墙赞叹:“这墙现在能挡得住攻城锤!”
针对城墙西北段风蚀严重的问题,周显创新 “冰砖外贴法”—— 取贝加尔湖洁净冰,切割成一尺见方的冰砖(棱角打磨圆润,防磕碰碎裂),用 “冰黏合剂”(热水混合盐卤,低温速凝)砌筑在夯土墙外侧,形成 “冰保护层”。李老栓带着石匠队施工:“冰砖需与夯土墙贴紧,砖缝灌满黏合剂,每砌三层用木板临时固定(防冰砖滑落)。”
冰砖与夯土的结合处设 “过渡层”(铺一层湿稻草,结冰后与冰砖、夯土同时凝固,增强附着力)。周显检查首段砌筑质量:“冰砖平整,黏合牢固,但顶部需做‘压顶’(用双层冰砖斜铺,形如人字形,防雨水渗入墙内)。” 压顶边缘超出墙面三寸,形成 “滴水线”,雨水可顺冰砖流下,不浸夯土。
为测试冰砖耐久性,周显做 “抗冲击实验”—— 用模拟攻城锤(重五百斤)撞击冰砖墙,冰砖表面仅留浅坑,无大面积脱落。他在《加固报告》中写道:“冰砖冬季硬度超石材,成本低易取材,唯一需注意春融维护(每年冬初重新砌筑),是寒地防御的经济之选。”
白虎城四座戍楼(东南西北各一)构成预警网络,周显制定 “三级信号密码”:一级预警(发现可疑踪迹)—— 昼燃 “青烟”(松木与艾草混合,烟色青灰,不易散),夜挂 “白灯”(灯笼外包白布);二级预警(确认敌军小规模活动)—— 昼燃 “黄烟”(加硫磺,烟色发黄),夜挂 “红灯”;三级预警(敌军大举来犯)—— 昼燃 “三烟连放”,夜挂 “三灯齐明”,同时发射 “响箭”(带哨音的火箭,射程五里)。
信号兵需熟记《密码手册》,手册用汉蒙双语标注:“烟向东方飘指敌从东来,灯在楼左亮指敌近东门”“响箭数量示敌数:一箭百人,二箭五百,三箭千以上”。周显组织信号兵演练:在城外设假敌,东门戍楼先发现,燃青烟、挂白灯,南门戍楼见后接力传递,半盏茶功夫信号传遍全城,准确率达百分百。
信号设备专人管理:烟料存于密封陶罐(防受潮),灯笼灯罩用防水油布(经桐油浸泡),响箭箭头涂防潮漆。信号兵王二小每日检查:“硫磺需干燥,灯油要纯净,响箭引线不可霉,稍有差池就可能误报军情。” 这套体系使白虎城预警无死角,敌军未到,消息已传至中军帐。
为防冬季严寒与夏季潮湿损坏军备,周显在城内西北角建造地下兵库,库顶覆土三尺(保温隔热),库墙用 “三合土”(石灰、砂、黄土按 1:2:3 比例混合,加糯米浆夯实)砌筑,地面铺 “防潮砖”(青石板,板缝灌铅密封)。入库通道设 “九曲回廊”(减缓空气对流,保持库内恒温),入口设 “双层门”(外层木门防撞击,内层棉帘防寒潮)。
兵库内按 “功能分区”:“火器区”(火药、火炮、火铳)居中,周围设 “石灰防潮带”(每隔五步放一石灰缸,定期更换);“甲胄区”(寒甲、头盔)靠南,设 “悬架”(木架离地三尺,防地面潮气);“弓弩区”(弓、箭、弩机)靠北,设 “干燥台”(台面铺竹席,台下燃地龙,保持干燥)。
库管员李铁锁制定《储存细则》:火药瓮需倒置(瓮口朝下,防积水),每半月翻转一次;寒甲需涂 “防锈油”(牛油混合蜂蜡),每月擦拭一次;弓弦需卸下单独存放(置于干燥木箱,内放樟脑防蛀)。周显检查时强调:“兵库温度需保持在零度左右(防火药冻结失效),湿度不超三成,每日记录数据,偏差超一成立即整改。”
白虎城防御的核心是 “人虎协同”,脱脱亲自制定《防御演练章程》:敌军攻城时,驯虎队先从 “虎营通道”(连接城内与城外预设阵地的隐蔽通道)出击,冲击敌军前锋;弓弩手在城头掩护(箭射敌军指挥官,不伤及猛虎);步兵随后出城清扫残敌,形成 “虎冲、箭射、步扫” 的三层攻势。
演练选在雪后初晴的清晨,周显在城楼设指挥台,用 “令旗”(红、黄、蓝三色旗)调度:红旗挥,虎营门开;黄旗挥,弓弩手准备;蓝旗挥,步兵出击。使虎部落驯虎师巴图带着五只猛虎潜伏在城外掩体,见红旗升起,吹 “虎哨”(特制骨哨,模仿母虎呼唤声),猛虎闻声跃起,如金色闪电冲向 “假敌”(披黑衣的稻草人),利爪撕碎草人,吼声震得雪地落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