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命程昱和李典运送粮草,想要试探一下新开发的粮道是否通畅。
袁尚得知情况,立刻命魏郡太守高蕃率领大军截断水道,阻止曹军运送粮草。
曹操担心程昱支援而来的三千人都是新手,不是袁军的对手,又考虑到曹军不谙水战,不好出击,于是便吩咐程昱和李典,如果船过不去,就从陆路运送。
李典跟诸将商议,说高蕃的大军装备不想着补足,而是仅仅想要依靠黄河来阻挡我军,这是懈怠的表现,攻打他们必定能取胜。军队在外作战,不受朝廷内部的遥控指挥;只要对国家有利,领军者就可以临机专断,应当立即发动攻击。
程昱也支持李典的说法。
于是,二人领着众将士渡过黄河,在黄河北岸攻打高蕃大营。
高蕃面对气势凶猛的曹军毫无还手之力,众多士卒都放弃抵抗,抛下武器就跑。
仅仅半个时辰,李典和程昱便已经彻底击退高蕃,控制黄河,打通了运粮的水道。
有了粮草补给,曹操对黎阳的攻势越发猛烈。
袁尚被困在黎阳城中无可奈何。
相持,就从原先比拼统帅能力、将军战力和士卒勇气,转而变成了比拼背后的硬实力。
袁尚只能坚守在黎阳城中,曹操同样只能扎营在黎阳城外,对于高大而又破旧的黎阳城力不从心。
曹操想要继续强攻,但士卒伤亡太大,就算拿下了黎阳,未来进入冀州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正当曹操愁眉苦脸之时,西面的河东郡传来了另一个让他头疼而让袁尚欢喜的消息。
南匈奴单于呼泉厨正在东面的河东郡平阳县一带作乱。
河东太守王邑虽然实质并不属于曹操,但表面上依旧属于司隶范围。
故而他向司隶校尉钟繇求助。
钟繇派兵前往平阳县攻打呼泉厨,却未能将呼泉厨平定。
两军相持在平阳县附近。
河东郡对于曹操而言,原本是一个意外之喜,一方面能借助河东郡的力量牵制袁军,另一方面也可以绕道河东郡出兵冀州,届时青州方向有臧霸,河东方向有钟繇,加上黎阳条线的曹操中军,三面齐攻,不愁冀州拿不下。
如今河东郡动乱,钟繇又深陷其中,多少都会影响曹操的布局。
但此时此刻,曹操手上并没有多余的人马可以抽到河东郡,只能相信钟繇。
身处黎阳城内的袁尚也得到了相同的消息。
袁尚的谋士忽然意识到机会来了。
他们给袁尚出了两个主意,一个是通过加重扰乱河东郡来分散曹操的注意力,另一个是派人前往关中地区,充分利用关中地区的诸侯纷争影响曹操,如今关中不过碍于钟繇的面子才如今平静,一旦把水搅浑,绝对能让曹操头疼,到时候趁着曹操处理西面的事时杀个回马枪,定然能一举击破曹操。
这个主意出得很是应景,也十分有效。
袁尚当即就任命司隶校尉钟繇的外甥郭援为河东太守,与并州刺史高干一道领兵前往河东郡。
交叉任命,一地二主,这是东汉末年诸侯相互争夺地盘常用的计策,以解决出兵的借口,提高领军将领的威信。
关键还是钟繇的外甥,袁尚就是想要利用这一层关系来影响钟繇的判断和行动。
只是袁尚等人不了解钟繇,这样的举动根本没有让钟繇产生一丝动摇。
同时,袁尚派出的使者已经到达关中地区,正在与马腾、韩遂等将领联系,邀请一同起兵反叛曹操。
马腾和韩遂等人本就是因为钟繇的三寸不烂之舌而暂时搁置争议,实际上并未真正意义上归顺朝廷或曹操。
所以,当有人邀请他们一道争夺天下,还有利益可分之时,二人很爽快就答应了。
不过出于安全考虑,二人都只是暗中答应,面上并没有拉起反叛的旗子。
这是一步进可攻退可守的棋。
郭援和高干领大军进入河东郡,与呼泉厨联手对付钟繇。
钟繇军中将士见郭援等人的大军气势汹汹,都劝钟繇撤军。
钟繇却坚定地跟部下说不能退兵,因为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缘由。
其一,在钟繇的判断里,如今袁绍虽然已经去世,但其根基尚在,新主袁尚也是青年才俊,拥有四州之地,正处于强盛的时期,曹公无法短时间内一统河北地区,所有很需要河东郡来巩固西面的战线。
其二,郭援现在来河东,并借助袁氏的强大暗中联络关中诸将,无非就是想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分散曹公的注意力,以便解除黎阳的危机。但关中诸将还没有全部反叛,不过是顾忌他的威势名声罢了。
其三,钟繇自己就是河东和关中地区的领军之人,若他自己放弃示弱,河东和关中所有的居民就会意识到曹操已经不行了,都会成为他们仇敌。到时候就算想要回去,也未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