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曹操那些事 > 第86章 朝廷来人了

第86章 朝廷来人了(1/2)

    黄巾军的投降给曹操扎扎实实补充了一次兵源。

    虽然名义上百万,实际能战者不过半数,但不管能不能战,都是人口。

    对于荀彧来说,只要是能活动的人口,他就有安排。

    荀彧把黄巾军家属以军屯人口的方式,安顿在东郡、东平国、济阴郡等地,就地转为农耕,扩大粮食生产力。

    其他能战士交给戏志才和程昱二人,分拣出精锐将士,其余的安排到各地驻守。

    最精炼部分上呈给曹操。

    曹操猛一看,还以为看错眼了,居然有三十万。

    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庞大数量的大军,当初朝廷出兵三路对付铺天盖地而来的黄巾张角等人,各路也只是数万人。

    这三十万人已经是曾经朝廷出击人数的数倍之多,对于曹操这样一个初创公司而言,简直就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只是这个数量的大军对于兖州是巨大的压力。

    依照东汉末年的军民比例,高的十之有一,低的三十有一。

    兖州昌盛之时人口过千万,养百万大军不是问题。

    可经历了十余年的战乱和饥荒,人口已经锐减,像兖州这样的富饶之地,也损失过半。

    加上粮食减产严重,曹操想要纯养三十万人的一支大军难度不小,而且人员收编也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他就命曹仁等自家兄弟从三十万大军中挑出了最为精锐者,组成了一支军队。

    这便是后来的强者之军,青州兵。

    其余部分,就地转为守备军。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各路诸侯和朝廷的耳朵中。

    李、郭二人匆忙找来贾诩合计。

    不合计还好,一合计,贾诩这个老狐狸也拗不过他二人。

    因为他们知道,整个长安城就贾诩主意多,主意正。

    贾诩无奈,便出了一个小主意,很常规又很有效的主意。

    贾诩知道曹操这个兖州牧并没有经过朝廷的认可,只是当初陈宫、鲍信等人为了安定兖州,给曹操私下封的。

    说白了,就是同其他诸侯一样的套路,谁强谁说了算,谁就能自封官职。

    所以,贾诩便建议李、郭重新任命兖州刺史。

    既然你曹操已经平定兖州了,那就正好朝廷来顺势接收,看你如何处置。

    你可是前脚刚刚派了王必来朝廷表示忠心,现在面对朝廷派来接手兖州的官员,是不是应该表示忠诚?

    若是接受,那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兖州就相当于拱手让人了。

    若是不接受,那就意味着你曹操是假忠诚,与其他诸侯没有什么两样。

    真是好一个计谋。

    李郭二人当即拍手叫好,让贾诩推荐兖州刺史的人员。

    面对这样的要求,贾诩却眼珠子一转,支支吾吾说了半天没有说明白。

    仔细分析一下就明白了此刻贾诩为何犹豫了。

    兖州对于曹操来说那是志在必得的,定然不可能会拱手让给朝廷。

    此刻朝廷贸然任命一个自己人前去接收,聪明人转个弯就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事。

    毕竟此刻朝廷中没有人比曹操拳头硬。

    换言之,朝廷派过去的人就是去送死的。

    贾诩若是指名道姓让谁去,不就是在害那个人么。

    这种结怨之事,像贾诩这样明哲保身之人绝对不会干。

    不管李、郭二人如何质问贾诩,贾诩就是不说。

    李、郭二人也没有办法,只好将眼光放在其他人身上。

    可这个关键的时刻,长安城里的那些官员各个都担心关东各路诸侯对自己不利,没有人愿意站出来。

    也有一部分本就是支持西凉大军的,虽然忠诚,但要领军去占领兖州,却没有那个能力。

    李、郭二人十分无奈,再好的计谋没有人执行也都是空话。

    这时候,有一个人看准了时机,勇敢地站了出来。

    此人便是京兆尹金尚。

    他对李郭二人说,若是让他领军去接任兖州刺史,只要成功,就必须答应他一个条件。

    好不容易才有人敢来领这个任务,李郭二人自然不会放过,便问金尚具体的要求。

    他说,要求很简单,就是成功了,将来要把三公随意一个位置封给他。

    这下轮到李傕和郭汜二人懵逼了。

    天底下还有这么好的事,三公之位对于其他人来说几乎不可能,但是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那不是信手拈来之事。

    整个朝廷都在他们手里了,还用担心这个?

    关键是,古代都不像现代,有各种记录能证明双方之间的约定。

    古代除了依靠信用之外,其他人没有办法证明。

    再加上这种要求本就上不了台面,无法立下字据。

    无凭无据的话都是随口答应,等要兑现了完全看李傕和郭汜二人的人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