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289章 成功者,永远只占少数

第289章 成功者,永远只占少数(1/2)

    陈羽解释道:“土豆虽然高产,但本质上却是外来物种,如果想要使其在大明种植,达到海外那种高产的结果,培育这一过程必不可少,从而在育种中挑选出适应华夏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种,进而观察土豆的生长情况。随即开展第二次筛选,选出产量高、适应性强的品种,这才算完工。最终才能推广全国种植。”

    外来物种一般进入时,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尤其是农作物,哪怕三剑客之一的土豆也是如此。

    若不加育种筛选就直接选择将土豆播种,使其自然发芽生长,这种方式种子的利用率较低,生长也不均匀。

    除了操作容易外,几乎没有任何优点。

    至于向全国推广,则完全不可能。

    夏原吉身为户部尚书,有着多年劝农的经验,对陈羽所说赞同的点了点头。

    陈羽继续说道:“至于化肥,提炼的过程听起来有些繁杂,但实际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就像提炼精盐一样,往后就可以建一个专门部门,用来提炼化肥。”

    “但化肥耗时间的点不在提炼上,而是在土地施肥过程中的用量上。”

    “哪怕化肥功效不错,但也遵循着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物极必反!我的建议是提炼出来化肥后,建立一片试验田,按照不同的量依次选择数个试验作物,最终使其发育一段时间,并有专门人员负责记录各个作物的生长趋势,从而经过对比,选定一块田地的化肥最使用量。”

    “做完以上步骤,化肥就可以向全国推广了。这个过程,其实比土豆还要长,但如果试验田足够多的话,时间上可以压缩在一年之内。”

    土豆、化肥此等神物想要投入使用,都需要一年的时间。

    朱棣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竟然是想要让陈羽再想一想办法,看能不能能在时间上再次进行一下缩减。

    但是转念,他就被自己产生的这个念头吓到了。

    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王朝的根基。

    一年之后,可以拥有使得全国土地翻一倍的化肥;还有基本消除民间饥荒的土豆,这两样东西,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气运。

    能急吗?

    当然不能,否则,若是以后大明的土地出了什么岔子,那他就得不偿失了。

    就像是御医开药一样,是药三分毒,如果量不对,那么不仅不会成为治病的良药,人还会因此丢掉性命。

    大明是天朝上国不假,但若是根基崩塌,这大明上国也只会是空中楼阁,虚而不实。

    朱棣躬身道:“陈兄弟,这种东西急不得,一切当以稳妥为主,否则最终起到反效果,那就得不偿失了。”

    夏原吉显然与朱棣想一块去了,慎重道:

    “不错,哪怕土豆与化肥的功效再好,可若没有万全的把握,决不能轻易投入全国使用。”

    陈羽:“这道理我懂,再者这两样东西将来我有大用,必须慎重。等一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出来之后,你们看成果就是了。”

    他话锋一转,继续道:“粮食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至于随着异国商人来到大明进行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是否会导致大量百姓弃农从商,这一点完全就不需要考虑。”

    “首先你们要明白,将来大明内部一定会走向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贸易体系。”

    陈羽见二人脸上疑惑,顿了顿再次解释道:

    “说白了就是通过市场如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和竞争等,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经济体制。”

    “其核心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非朝廷计划主导。”

    “就好比现在,朝廷从未颁布针对异国商人的贸易限制,足以说明这方面人家朝廷已经决定了今后走的路,你们俩就是瞎操心。”

    朱棣一愣。

    朝廷没有针对现在的情况颁布政策,这不是还没来得及吗。

    他转头看向了自己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陈羽说的一番话,他听的云里雾里。

    而这种经济层面的问题,陈羽接连解释了几遍,拥有丰富经济知识的夏原吉应该听得懂。

    夏原吉神色有些尴尬,经济方面的知识,大明却是找不出比他还要厉害的存在。

    但陈羽说的话……

    先不说理解,光是读一遍都感觉有些绕口。

    再者,

    朝廷主导与市场主导,有何区别?

    “陈兄弟,能否说的再详细些,你也知道,我与朝廷户部的人才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也只能靠陈兄弟为我讲解。”

    夏原吉如今说起这些话,也是毫无违和感。

    不愧是你俩!

    陈羽已经习惯了,微微颔首说道:

    “春秋时期其实可以微观看作如今大明所出现的情况。七国商人开始活跃于各国之间,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