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震虽得善终,更在方宾死后,兼领户部、兵部,但却在史书留下“无学术、不知大体、为人佞谀倾险、有干济才,而操行无取”的恶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若是夏元吉故意用财政手段刁难,朱棣怪罪下来,夏元吉或许无恙,他的前程可就难说了。
吏部尚书蹇义则面无表情,静等礼部尚书思考。
蹇义同样是朱棣左膀右臂,与夏元吉并称“蹇夏”,他不怕夏元吉捣乱。
但他急,急着回家守孝。
永乐十七年十一月,蹇义的父亲蹇源斌去世,蹇义回乡守孝。
但在此期间,朱棣并没有任命新的吏部尚书,而是一直虚位等待蹇义归来。
天幕出现之后,朱棣虽然没有夺情,但派人告知他朝廷要选派士子去朝鲜进行汉化,俸禄由朝廷发放。
让他回来和各部议一议,究竟是授官还是为吏?
又该归哪部管辖?
最终,三人达成妥协。
这批赴朝教书先生的委任文书上,同时盖上了礼、吏、兵三部的大印。
这行为有些出格,甚至有些胡来。
但朱棣由他们胡来,永乐时空都被称作“不正经”了,搞出一份授官文书盖三个部门大印的行为,都显得有些“正经”了。
临行前,太子朱高炽代表朱棣接见了士子,传达了朱棣的口谕:“此去朝鲜,务必要让其风俗文物,做到中规中矩!”
~~~~~~
那么,朝鲜为何不反抗,甘愿任人宰割?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实力差距,判若云泥。
高丽王朝的君主经常当元朝皇帝的女婿,蒙古人就把从欧亚大陆拿到的优质战马放养到了朝鲜半岛。
自元朝灭亡后,朝鲜一直怀揣着“大国梦”,而实现梦想的重要一环便是建立强大骑兵。
他们继承了高丽王朝从元朝带来的欧亚良马遗产,鼎盛时期拥有十余万匹肩高超过一米五的骏马,数量与质量均颇为可观。
明太祖朱元璋洞悉其心思,抛出了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阳谋。
他最初以高于市价十倍的金银收购朝鲜马匹,诱使朝鲜不断扩大养马规模。
朝鲜君臣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强国富民的捷径。
然而,这甜蜜的陷阱刚刚布下。
待朝鲜马政膨胀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便开始逐步压价。
先是改用丝绸、茶叶折价,后来甚至将价格压至辽东下等马的水平,偶尔还掺用不断贬值的大明宝钞支付。
朝鲜有苦难言:拒收宝钞等同于挑战明朝金融体系,这罪名他们担待不起;若反抗,刀兵之灾立至。
这便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即便朝鲜有能臣看出朱元璋这是仿效管仲之策,也只能硬着头皮跳下去。
毕竟,贵族需要中原的茶叶丝绸,百姓和战马都需要粮食草料,命脉已被牢牢掐住。
到了永乐朝,朱棣将这套策略玩得更加炉火纯青。
永乐六年,朱棣先“慷慨”地允许铜制火器技术传入朝鲜,随后便以“协同征伐鞑靼”为名,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强索一万匹战马。
朝鲜试图讨价还价,朱棣直接点出其命门:“造火器的铜料和火药,你们能自给吗?”
打了一巴掌之后,朱棣又给了个甜枣。
朱棣表示只要朝鲜进贡,大明就给朝鲜的赏赐里,额外加上两百门“神机箭铳”。
不过,朱棣同时也派出官员严格检验马匹质量,“肩高不足四尺者,悉数退回”。
永乐十年,朱棣再次要求朝鲜进贡一万匹战马。
马匹价值五万两,但朱棣只给五千两。
朝鲜不肯吃亏,但是朱棣下诏给朵颜卫:“朝鲜若怀二心,尔等可胁之,以彰天威!”
于是朝鲜表示,朱棣爸爸,我是您的乖儿子,我的就是您的。
朱棣时期的朝贡体系有个鲜明特点:除非是极其贫瘠的藩国,否则贡品必须有大量马匹。
他每次对外用兵损失战马后,便径直向朝鲜索取,美其名曰“购买”。
朱棣没给宝钞,但性质相差无几。
买马时按宝钞面值计价,付款却按实际购买力。
打个比方,好比朝鲜有一个鸡蛋,价值一两银子。
大明想买这个鸡蛋,应该给朝鲜一两银子。
但是朱棣表示大明有宝钞,以宝钞换算。
但是一两面额的宝钞,现在不值一两银子,只值一文钱了。
所以,大明只能给朝鲜一文钱。
并且,朝鲜拿到钱后,必须购买部分大明的高附加值产品,如丝绸、茶叶等。
剩下的钱,才能够自主选择是带钱走,还是买货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