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来为文会添色的赵姬,正陪着一位奇装异服之人在湖边闲游。
“老先生,后世男娘二字,与你颇为贴切。”
“什么男娘,什么老先生,我这是后人口中的行为艺术!”
赵姬,金陵知名花魁。
也就是俗称:卖艺不卖身,卖身得合眼缘的那种。
什么叫合眼缘呢?
钱不钱尚在其次,主要得有文采。
说白了,哪怕你白嫖,但你能写诗词,帮花魁扬名,这就叫合眼缘。
还是打个比方。
比方:又打我?
就和如今的流量明星一样,他(她)们怎么火起来的呢?
首先靠吹捧。
但只靠吹捧也不行,粉丝夸哥哥帅、姐姐美、身材多么多么好的时候。
对家粉丝只需要一句:你家哥哥、姐姐有什么作品?
粉丝就只能无能狂怒。
所以得有作品,歌曲、电影、电视剧、舞蹈,总得有一样。
别管作品好不好,先解决有没有作品的问题。
否则粉丝战斗都没有底气。
你笑我哥哥票房差。
我笑你哥哥连作品都没有,再差的票房,那也是票房,是战绩。
你哥哥有吗?毛都没有,还好意思来当偶像?
如果恰好遇到一个好作品爆了,粉丝比过年都开心,高呼:我家哥哥、姐姐是顶流!
而那时的花魁就是这样操作出来的。
你凭什么能当花魁?就凭你的样貌?
说难听点,秦淮河上的,除了那些掩门的,谁又比谁差?
你会写诗、下棋、跳舞、唱曲?
切,说的好像谁不会一样。
所以就需要文人写诗、写词,帮忙扬名。
还有如今的流量团体,诸如几大天王、几大天后、什么什么团。
远的不说,这套操作,至少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被玩烂了。
刚开始文人扬名,前辈组织诗会,定个题目,让大家写诗,互相夸。
但后来,大家发现这套操作局限性太强了。
一场诗会,无数人参与,最后能被前辈点名夸赞的也不过两三人。
于是,大家就搞起组合出道。
比如大家熟悉的江南四大才子。
祝允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生人。
唐寅,成化六年二月初四生人。
文徵明,成化六年生人。
徐祯卿,成化十五年生人。
年长的祝允明和年少的徐祯卿差了十八岁,几个人怎么凑在一起的呢?
当然是几人想扬名,但单独出道又没有特色,争不过其他人。
于是,某位前辈说:你们搞个组合吧,就叫吴兄四大才子。
当然,这种组合不像现在成团,不需要他们整天待在一起。
只需要一位前辈夸一句:吴中有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四人,我读过他们的诗文,此四人可称吴中四大才子。
名声就宣扬出去了。
年长一些的书友,应该还记得千禧年时候的四小花旦、四大小生。
本质上就是这套操作。
四个人凑一起的名气,大于单独的四个人。
其中固然有凑数,比如花旦里的某和小生里的某和某。
但大家回想一下,当时不管是认可还是不认可,即便众人嘲讽某德不配位,但他们的讨论度是不是越来越多、名气是不是越来越高?
只要入了花旦、小生,就仿佛高人一等、艳压群芳、技压群雄了。
后来,又搞出双冰、大唐诗仙之类的称号,本质上和明朝文人搞得四大才子、前五子、后五子没区别。
说回这奇装异服的老先生。
身披彩绘荷菊衣,里面是粉色内衬。
头戴红纱帽,脸上挂着恶鬼面具。
腰间挂着个红葫芦,一侧刻着佛经,一侧刻着道文。
往下一看,脚上穿着一双自己编的草鞋。
也就是在苏州,在东北,能冻死他!
此人名叫张献翼,字幼于。
年少时,此人与兄张凤翼、弟张燕翼并称“三张”。
时人将张氏兄弟与皇甫家族“四杰”并列,称“前有四皇,后有三张”。
16岁携诗作拜谒文徵明,文徵明读后叹:“吾与子俱弗如也!”
后入国子监,祭酒姜宝亲临造访,盛赞其才。
这样一个人,按理说不是为官一方,也该是一地文坛盟主,为何放浪不羁、搞起了行为艺术?
莫非才华都是吹捧出来的?
亦或者蒙受冤屈?
都不是,他有才华,冤……多少有点。
嘉靖四十三年,三兄弟一起参加乡试,都中了。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