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唐末,开局就被软禁 > 二百七十七章 陈仓故城

二百七十七章 陈仓故城(1/2)

    高仁厚听完曹延的话,皱起了眉头。

    他只带了五千人来此,勉强能控制住县城以及看守俘虏,没有多余的兵力再去防范凤翔行宫中两千人。

    而且这两千人躲在里面,一时半会儿想消灭对方也没那么容易,看来只能劝降对方了。

    想通了这一点,高仁厚冲着曹延点点头,随后迈步走到城门前方,抬头仰望着行宫的城墙,高声喊道:“哪位是李元福李将军?可否出来与我一谈?”

    过了一会儿,城墙上出现了一个身影。只见那人身形魁梧,面色黝黑,宛如一座铁塔般矗立在城头,正是李元福本人。

    “我就是李元福!”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城墙上回荡着。

    高仁厚见状,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李将军,我想你应该很清楚目前的形势吧。王行瑜早就弃城而逃,放弃了你们。

    如今这整座城池都已经落入我军手中,我看你还是趁早放下武器投降吧,这样也能避免你手下的那些士兵们跟着你一起白白送死!”

    李元福听了高仁厚的话,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过了一会方才开口说道:“我之前观察过你们入城的军队,人数并不是很多。

    你们既要控制住城门,又要防备我们从行宫中杀出来,恐怕也不会太轻松吧。”

    高仁厚点点头,并没有否认,回道:“李将军观察的果然细致,确实,我军入城的人数确实有限。

    不过,我在攻入城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派遣信使前去营地求援,我估计我们的援军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

    最迟下午,他们就能抵达这里。到时候,你觉得你还能有多少胜算?”

    李元福心中暗自思忖着高仁厚所说的话究竟是真是假。

    他一边沉思,一边观察着高仁厚的表情和举止,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端倪。

    然而高仁厚却显得十分沉着冷静,既不催促李元福做出决定,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李元福打破了沉默,缓缓说道:“我要见睦王,只有见到他我才会考虑投降之事。在此之前,你大可放心,我绝对不会主动攻击你们。”

    高仁厚听后,心里明白李元福这是在待价而沽,想要通过拖延时间来争取更多的利益。

    但他也明白强攻必然会带来不小的损失,所以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他还是决定暂时同意李元福的要求。

    “好,下午你就能见到大王了。希望你能够信守承诺,不要出尔反尔。”高仁厚说道。

    李元福豪爽的笑道:“你放心,我李元福可不是那种背信弃义的小人!”

    尽管李元福信誓旦旦地保证,但高仁厚也不敢掉以轻心。

    人心难测,即使对方现在说得再好听,也难保不会临时变卦。

    但他现在又不得不离开,去主持城中的事务。

    为此在离开之前,他特意留下了陈二牛及一部分士兵,严密监视着李元福及其部下的一举一动,以防不测。

    而王行瑜眼见形势不妙,弃城而逃后,甚至连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未曾派人告知一声,便如惊弓之鸟般,领着一部分亲信亲兵,如丧家之犬般径直逃回了邠州。

    至于城中那些原本负责守城的静难军将士,眼见主帅都不知所踪,顿时军心大乱。

    除了少数英勇战死和无奈投降的之外,其余的静难军士兵们也都毫不犹豫地扔下武器,如鸟兽散般,各自奔回了自己的家乡。

    要知道这些人当中的大多数,本来就是被王行瑜临时征召而来的。

    他们本就对这场战争毫无兴趣,战斗欲望自然也不会有多强烈。

    更何况,保护的还是别人的城池,那更是让他们提不起一丝一毫的斗志了。

    于是,在城门失守、主帅逃跑之后,许多静难军士兵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赶紧逃跑回家,甚至还出现了整营士兵集体逃亡的情况,场面一度混乱不堪。

    在静难军和王行瑜都在拼命地往北逃窜时,高仁厚则迅速反应过来,第一时间下令封锁了整个县城。

    他严禁城内的任何人出城,以防消息走漏。

    高仁厚的这一举措却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仍在宝鸡县与陇州军浴血奋战的李茂贞,对天兴县已经失守的消息仍然一无所知。

    宝鸡县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城池——陈仓故城。这座城池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战争烽火,如今,它再次成为了一场激烈战斗的舞台。

    李茂贞的凤翔军和薛知筹的陇州军在陈仓故城不远处对峙着,双方都严阵以待,准备一决雌雄。

    战场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薛知筹,虽是武将出身,但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

    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附庸风雅,结交文人墨客。

    只不过他自身的文化素养却相当有限,这使得许多真正有才华的文人对他敬而远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