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484章 胡夏太史令张渊:在暴君与星图间走钢丝的占星“老油条”

第484章 胡夏太史令张渊:在暴君与星图间走钢丝的占星“老油条”(2/4)

地的天文知识,这使他的"数据分析模型"更加完善。

    有趣的是,张渊在后秦公司工作期间,还见证了一场有趣的"技术争论"。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当时有关"天体结构"的讨论十分热烈,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不同理论。这就像是现代的技术团队讨论该用哪种编程框架一样热闹。

    张渊在这一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了行业内的知名专家。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时代,深耕专业技能总是不会错的。

    场景三:胡夏公司——空降高管的挑战

    后秦这家"公司"最终也被市场淘汰了。张渊于是又来到了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这位老板可是个狠角色,以筑造坚不可摧的统万城闻名,还喜欢把竞争对手的"logo"(头颅)堆成景观建筑——京观。

    按理说,在这种脾气暴躁的老板手下工作,压力应该很大。但张渊居然稳稳地坐上了太史令的位置,还与徐辩成为了同事。这说明不论在什么"企业 culture"下,真正的人才总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胡夏时期,张渊可能参与了一些重要的"项目"。比如赫连勃勃修建统万城时,肯定需要天文官来确定方位和开工吉日。想象一下张渊拿着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南北子午线的场景,这活儿可是技术含量十足。

    不过,在胡夏公司的日子并不长久。公元427年,北魏这家"行业新锐"开始大规模"市场并购",一举攻破了号称坚不可摧的统万城。张渊和徐辩这两位"技术高管"就这样成了"并购后的留用人员"。

    场景四:北魏集团——终极归宿

    一般来说,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往往处境艰难,但张渊和徐辩却意外地受到了新老板的青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可是个明白人,知道这种"专业技术人才"不可多得。

    于是,张渊完成了他的第四次职场转型,从胡夏的太史令变成了北魏的太史令。这跳槽能力,放在今天的职场,绝对是猎头眼中的香饽饽。

    拓跋焘对张渊相当尊重,经常咨询天象事宜。《魏书》记载,拓跋焘"常令渊占候,数见访问"。这说明张渊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能够让一代雄主如此倚重。

    从张渊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技术型官僚的一些特点:他们往往能够超越政治立场,凭借专业技能在不同政权中生存。这也反映了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有趣现象——少数民族统治者虽然武功赫赫,但在文化和技术方面仍然需要依靠汉族知识分子。

    第三幕:巅峰对决——星象大辩论

    场景一:辩论背景——北伐与否的决策困境

    公元429年,北魏朝廷发生了一场关于是否北伐柔然的大辩论。这可不是普通的讨论,而是关乎国家战略的重要决策。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太武帝拓跋焘想要北伐柔然,但以尚书令刘洁为首的保守派强烈反对。这些人拿不出更好的理由,于是就祭出了"天象不利"的大旗,请张渊和徐辩这两位"首席数据分析师"出面劝阻。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北魏朝堂上,文武百官分立两侧,气氛紧张。张渊和徐辩作为"反方代表"出场,搬出各种专业术语:"今年是'三阴之岁',岁星袭月,太白在西方,这种情况下出兵必败,即使赢了也对皇上您不利啊!"

    这套说辞很有说服力,毕竟天象示警是历代帝王最忌惮的事情。如果辩论到此结束,历史可能会改写。但就在这时,"正方代表"崔浩出场了。

    场景二:崔浩的反击——致命一问

    崔浩不仅是北魏着名政治家,同样精通天文历法。他首先从专业角度驳斥了张渊的星象解读,指出"岁星袭月"应该这样解释而不是那样理解,"三阴用兵"实际上符合天道,星象显示北伐有利。

    接着,崔浩发出了那记致命的"绝杀":《魏书·崔浩传》详细记载了这个精彩瞬间——崔浩问张渊和徐辩:"人们都说您二位通晓数术,能预知成败。那我倒要问问,当年北魏大军压境,胡夏危在旦夕之时,你们可曾通过观星预见到亡国之祸?如果看出了却不说,是为不忠;如果根本没看出来,那就是学艺不精!"

    这一问题直击要害——你们既然自称能通过星象预测吉凶,怎么连自己效力的政权要灭亡都没看出来?张渊和徐辩当场"惭赧而不能对",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场景三:辩论的背后——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