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选英雄改变历史?等等,我先逝逝 > 第232章 备战部署,暗潮涌动

第232章 备战部署,暗潮涌动(1/2)

    盱眙城墙,辛弃疾例行巡视。

    忽然城楼下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几个屯田户的孩子举着木刀木枪,正在模仿飞虎军操练。

    他们的衣襟上别着新抽的稻穗,奔跑时像一群晃动的绿苗。

    “元帅你看,” 薛安都大笑道,“等他们长大后,咱们也就后继有人啦。”

    辛弃疾的目光落在孩子们的草鞋上,鞋底沾着新鲜的泥土 —— 那是从芍陂带来的,带着新稻的清香。

    他忽然想起《吴子·料敌》里的话:“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

    所谓戒备,就是让这脚下大地里长出的希望,永远不会被马蹄所踏碎。

    傍晚的微风掠过城头,吹动新挂的 “庆丰旗”。

    那旗子是用夏收的稻穗扎的,金黄的穗粒在月光下像碎金,与不远处的飞虎旗遥相呼应。

    一个老兵正在给旗绳系新结,动作仔细得像在给弟兄们整理铠甲。

    “元帅,” 老兵忽然开口,“听说朝廷要在冶山也设一营‘飞虎营’,让您兼领校尉?”

    辛弃疾望着远处的淮河,水面上的渔火如星子闪烁。

    “校尉也好,农夫也罢,” 他的斩马刀在鞘中轻鸣,“只要能守住这稻子,守着这些孩子,就值了。”

    三日后,第一批北魏工匠抵达盱眙。

    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经过 “淮水英魂” 碑时,有人突然放下工具,对着石碑深深鞠躬 —— 那是个白发老匠,据说曾给拓跋焘铸过狼头刀,此刻掌心的老茧里,还嵌着冶山的铁屑。

    袁淑在榷场清点人数时,发现多出一个少年。

    那孩子抱着个铁砧,砧上刻着细小的稻穗图案 —— 竟是从冀州逃来的南朝孤儿,被老匠偷偷藏在工具箱里带了回来。

    “留下吧。” 辛弃疾摸着少年的头,铁砧上的稻穗被摩挲得发亮。

    “让他跟着学铸铁,将来给芍陂的屯田多多打造农具。”

    翌日。

    盱眙的城墙上,工匠们正忙碌地修缮着破损之处。

    辛弃疾站在雉堞旁,望着淮河对岸的原野,一片死寂,却似隐藏着无数双窥视的眼睛。

    薛安都披着厚重的甲胄走来,靴底在平坦的城砖上踏出沉闷的声响。

    “将军,寿县急报,拓跋仁那厮集结了两千残兵,在钟离一带烧杀抢掠,垣护之将军已率部出城迎击。”

    薛安都递上用油布裹着的军报,上面的字迹被渗入的江水洇得有些模糊。

    辛弃疾展开军报,朱笔在标注着钟离的位置上轻点:“传我将令,薛将军你带突击营即刻出发,支援垣将军。告诉宗将军,不可冒进,先守住渡口,截断魏兵退路。”

    他的目光扫过舆图上蜿蜒的淮河支流,“让萧道成的水师也动起来,沿着淝水巡逻,防止魏兵从水路逃窜。”

    此时,袁淑匆匆登上城楼,袍角被城墙上的一处凸起挂住,险些一个踉跄。

    “元帅,冶山铁坊传来消息,新铸的犁铧已备好,可明年春耕用的耕牛却还差两百头。”

    他喘着粗气,从袖中掏出账册,“臣已派人去周边郡县搜罗,只是。。。”

    “不够。” 辛弃疾的指尖划过舆图上的屯田区域,“去平城买。”

    他望向北方的天际,那里的云层正缓缓堆积,似酝酿着新的风暴。

    “让榷场的商队多带些茶叶、瓷器,告诉拓跋晃,用耕牛换,一头牛换十斤茶叶,外加一箱瓷器。”

    袁淑瞪大了眼睛:“将军,这。。。 会不会太便宜他们了?”

    “便宜?” 辛弃疾忽然笑了,笑声在微风中显得格外清冷。

    “这些耕牛到了我们手里,能犁出多少亩地,种出多少石粮,拓跋晃可不会算这笔账,咱们得算清楚。”

    他的目光落在案上的互市账册,“何况,咱们还能从这笔交易里,摸清平城的虚实。”

    城楼下传来嘈杂声,沈攸之牵着几匹新缴获的北魏战马走来,少年将军的左臂已拆掉绷带,几近痊愈。

    “元帅,这几匹马是从魏兵哨骑手里夺来的,瞧这筋骨,都是上等的好马。”

    他拍了拍马背,马鬃在风中飘动,宛如黑色的绸缎。

    辛弃疾抚摸着马颈,手指触到一道尚未愈合的鞭痕:“好好养着,还有拓跋仁的那些战马,等春耕结束之后,就是它们上战场的时候了。”

    他望向南方,那里的芍陂正等待着新的稻种,“告诉屯田户,明年的春耕,提前十日开始。”

    午后,议事厅里挤满了将领。

    刘勔铺开新绘制的《淮南防务图》,图上用红、蓝两色标记着敌我态势,淮河沿线的堡垒、烽火台密密麻麻。

    “按此图,我们需在钟离、寿县、盱眙之间构建三道防线,防线之间以驰道相连,确保兵力、粮草能够及时调配。”

    他的指尖划过图上的线条,“只是。。。 所需人力、物力巨大,国库怕是难以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