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避难所:谨慎的我建起一座城 > 第171章 前线、后方、大后方

第171章 前线、后方、大后方(1/2)

    变异生物最终抵达粤西前线的时间比预想的要更晚一些,似乎兽潮越接近陆地,行进速度速度就越慢。

    当时间来到天灾降临后的412天的时候,在外围警戒的巡逻艇和海中的无人潜航器发现了北部湾外侧海峡口外海的异常。

    受限于有限的侦测手段,而且这些手段普遍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精度也并不高,军方并没有再强行进行抵近侦查。

    只是根据低轨卫星的光学观察,初步判断这次兽巢聚集的范围起码超过500平方公里。而且海峡外还有明显的聚集迹象,显然规模还在持续的扩大。

    这无疑又是一个不应该出现在一群野兽身上的迹象。

    野狼可能因为一堆篝火而在营地周边围拢、试探而不敢直接发起攻击。但是绝不会因为远远看到火光就停下脚步,踟躇不前,反而会兴奋的围拢过来。

    对于军方来说,最有利的情况当然就是兽巢一涌而入,进入北部湾,这里三面被陆地包围,仅有几条海峡与外洋连接。

    不管是通过拉扯,将海中巨兽和两栖类生物分开消灭,还是动用大规模武器,进行区域打击,都是可行的办法。

    而且因为地形上的优势,对于控制这批变异生物的基因信息转移,成为后续变异生物高速变异的养料都是很有利的。

    虽然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变异生物袭击,想要完全封锁,将其与外界完全隔离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谁也不知道哪只生物会在受到攻击后产生有利的、相应抗性的突变,就像人们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一样,只要能尽量拦下来,减慢点生物变异的速度也是一种成功。

    军方尝试让海军快艇抵近兽潮锋线,将其引入预定的战场。快艇的接近和轻重机枪的攻击,虽然引起了海中兽潮的躁动,也有少量变异生物前冲进入北部湾,但是大部队却并没有失控攻击的迹象。

    见到这种情况,军方也只能放弃了将其聚而歼之的想法,做好了在粤西沿岸进行拉锯战的准备。进一步加强陆地关隘,防线的物资和兵员储备。

    当时间来到天灾降临后的第430天,海峡口外聚集的变异生物数量好像已经达到了上限,周边海面好像沸腾了一样,不断有位于外围的小规模变异生物失控,冲进海峡或者两侧海岸。

    人类和变异生物前锋的战斗全面开启,从陆地到海洋,都成为人类与变异生物的战场,除了没有战术核弹开场,其他常规轻重武器全面投入了战场。

    变异生物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大部分缺少远程精确打击手段,一些水炮、触手、毒雾、尖刺之类的攻击手段有效攻击距离只有几十米到一百米。空中单位要么移动速度不理想,要么只能短时间脱离水面突袭。

    集群发起冲锋的结果,就是被成群结队的远距离消灭在滩头。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自然也没必要再对战场情况进行保密,相关的信息也就通过各种官方、非官方向后方各个核心城市通报。

    粤西前线进入拉锯战不可避免,这也在各方的判断之中。

    除非是实在是混的太差或者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然对这种必然出现的情况多少都有点预料和准备。

    事实上,这场战斗真正拉开序幕居然是在陨石袭击后将近一年才真正开始,才是真正出乎了很多聪明人的预料。

    对于未知力量,很少有人是能保持勇气和理智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曾经的强力人士”来说。

    普通人面对这种级别的灾难,不是不害怕,更不是不想逃,他们只是缺少行动的能力和资源,只能依靠、相信官方。

    普通人难道不知道,房子能增值,股票能赚钱,绿色蔬菜更健康,早睡早起身体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而在天灾降临后的现在,钱成了废纸,看重的是实力和势力,对于普通人来说,选择却更少了。

    如果不是觉醒药剂、进化药剂的出现,普通人连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都不会有。

    就像现在,普通人还是只有抱团取暖,去各个民间避难所充当廉价劳动力。

    真正有实力、有资源的,在陨石袭击前就已经从各个核心城市撤离。

    在变异生物出现后,更是有很多小规模的避难团队,主动脱离城市里的密集人群,提前往北方撤离。

    仅方大宝在陨石袭击前观察到的,就有十几支队伍,撤进了周边的山区,连离岚山城最近的岷江花园的范程,都带着家小跟着一支神神秘秘的队伍跑了。

    变异生物出现后,有些人在陨石袭击中就已经不见了,也有些人在短暂的露了几次面,很快就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如果不是这些榕城市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消失了6成以上,后来这些避难所聚拢难民,扩大规模,也不会那么顺利。

    这些人走的无声无息,普通人忙于生计注意不到,官方注意到了但是不在乎,但是对于各个民间避难所来说,却一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

    有多少人在跟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