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时的撤离手段后,对其的改造、优化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增加气囊菌的外壁厚度,加装生物装甲,增加防御力。
气囊菌内部形成大大小小的气密仓,避免被攻击后影响浮力和稳定性。
通过对气囊菌核心的精密电流控制,建立一套可以被其识别的操作系统。
相关工作一直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并没有因为配合官方的基因解析工作而受到影响,只是在研究对赤藻的特异病毒的时候停了几天。
对于现在气囊菌的体型,防御和移动速度,方大宝都还算满意。毕竟就是一个背包跑路的角色,通上电就能自己长个儿,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但是现在考虑到要对付漫天的水母,现在的气囊菌肯定就不合格了。
要有远程攻击能力,不然动作比水母还缓慢的气囊菌被围上来就抓瞎了。
要有丰富的属性伤害能力和动能攻击能力。水母的变异速度很快,同一批水母可能存在不同的抗性。
动能攻击的方式虽然单一,但是对于漂浮在空中,本体相对比较脆弱的水母可能有奇效。
最后,还要有近身攻击的能力,起码在水母群逼近后要有一定的反击能力。
总结下来,以牙还牙,以触手对触手,通上电就不怕消耗的气囊菌才是对付水母群最廉价、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