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张亮低声吟诵着,手指轻轻抚过路边一株野兰的叶片。他内心致力于实践老子的理想,试图在自身生活中实现那种小国寡民式的纯粹存在。
转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被群山环抱的小山谷展现在眼前,谷底有溪水流过,溪边竟有几间茅屋,屋顶的茅草在晨光中泛着金色的光泽。
更令张亮惊讶的是,茅屋前的空地上,一位身着素色长袍的女子正背对着他,弯腰在药圃中忙碌。
张亮停下脚步,他知道那是李琴计划在这里与他论道。他轻咳一声,笑着拱手道:\"这位道友,贫道张亮,路过此地,冒昧打扰了。\"
女子闻声直起身来,转身面对张亮。她看上去约莫四十出头,面容清瘦,一双眼睛却明亮如星,透着不寻常的锐利。她的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几缕银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山野之人李琴,见过张道长。\"她的声音清朗,带着山风般的爽利,\"既是同在山中修行,何来打扰之说?若不嫌弃寒舍简陋,请进来喝杯清茶吧。\"
张亮略一犹豫,便点头应允。跟随李琴进入茅屋,他发现屋内陈设极为简单,却处处透着用心。墙上挂着几幅精细绘制的植物图谱,墙角整齐摆放着各种晒干的草药,一张粗糙的木桌上摊开着一本手抄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观察笔记。
\"李道友是医者?\"张亮好奇地问道。
李琴一边用竹筒从瓦罐中舀水,一边摇头:\"非也。我只是喜欢观察自然万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她将水倒入陶壶,放在屋中央的火塘上,\"张道长隐居何处?看您气度不凡,想必修行已久。\"
\"贫道在云梦泽西侧的山中结庐而居,已有几十载。\"张亮接过李琴递来的粗陶茶杯,茶汤清亮,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气,\"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老子的'小国寡民'之说,试图在自身生活中实践那种理想状态。\"
李琴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愿闻其详。\"
张亮放下茶杯,眼中浮现出向往的神色:\"我理想中的社会,应当如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那般,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战争,没有纷争,老有所养,幼有所托,青年积极向上,各安其分,各得其所。\"
\"这样的社会如何维持?\"李琴问道,手指轻轻敲击着茶杯边缘。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张亮自信地回答,\"人们回归简朴生活,自给自足,不慕荣利,不争不抢。政府——如果还需要的话——只需像水一样,润物无声,不强行干预百姓生活。\"
李琴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些许张亮读不懂的深意:\"张道长的理想令人向往。不过...\"她站起身,\"不如我们到外面走走,边走边谈如何?\"
两人沿着溪流漫步,山间的空气清新得仿佛能洗涤灵魂。张亮沉浸在自己的构想中,继续道:\"在我的设想中,这样的社区规模不宜过大,以百户为限。人们共同耕种,共享收成,按需分配。没有货币,没有贸易,一切回归最本真的状态。\"
\"就像这溪水中的鱼群?\"李琴突然指向溪中一尾正在捕食小鱼的鲶鱼。
张亮皱眉:\"不,在我的理想社会中,不会有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
李琴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张亮:\"道长可曾想过,为何自然界中存在竞争、捕食?为何不是所有生物都和平共处?\"
\"那是因为它们未得大道,仍陷于蒙昧。\"张亮不假思索地回答。
\"请随我来。\"李琴转身向山坡上走去,步伐轻盈如鹿。
他们来到一片开阔的林间空地,李琴示意张亮安静观察。不一会儿,一只母鹿带着幼崽小心翼翼地走进空地,开始啃食嫩草。突然,灌木丛中窜出一只山猫,母鹿警觉地竖起耳朵,幼鹿立刻躲到母亲身后。山猫犹豫片刻,最终转身离去。
\"看到了吗?\"李琴低声说,\"若非山猫的存在,鹿群会过度繁殖,吃光所有植物,最终饿死。捕食者看似残忍,实则维持着整个系统的平衡。\"
张亮沉默片刻,反驳道:\"但人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