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422章 心里不是滋味

第422章 心里不是滋味(2/3)

兄不妨拿去试试?”

    还有生的?

    那岂不是种植计划有望?

    赵宇眼睛一亮,连忙追问:“李兄,你说的那些生的在哪儿?快拿出来让我看看!”

    “都在我之前住的那个院子里。”

    闻言,赵宇顾不得许多,独自骑马奔往李明之前所住的院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番搜寻后,赵宇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玉米种子。

    赵宇瞥了一眼,估摸着大约还有半斤,且颗颗饱满完好,这意味着他可以着手播种了!

    想到此,赵宇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此时,李浩匆匆策马而至。

    身为习武之人,李浩鲜少出现如此喘息之态。

    见赵煜小心翼翼地将那些谷物揣入怀中,李浩满心疑惑,问:“这些小吃有何特别之处?”

    “你有所不知,这可不是普通小吃,而是一种作物。一旦成功种植,不仅能带来巨大的财富,还能缓解安城以北的食物短缺问题。”

    大明北方,冬日严寒,土豆产量锐减,且不适于该地种植。

    然而,这谷物却与众不同,它耐寒且专为北方而生。

    尽管作为粗粮,但与面粉混合后,亦可成为主食。

    “李兄,此番你可是帮了我大忙。待时机成熟,你想吃多少便有多少。而且,我保证到时候这谷物的做法,将远胜于你现在所尝!”

    赵煜无暇顾及宅院的修建进度,径直带着谷物种子返回庄园,命暗影卫种下,并安排人手24小时轮班守护。

    半月之后,宅院的房屋大致修缮完毕,虽仍有大型建筑在建,但学前班已可先行开课。

    只因住宿用房尚未竣工,孩子们暂无法留宿。

    然而,百姓们并无怨言,孩子们在外用餐一日,家中便少了一张吃饭的嘴,减轻了不少负担。

    又过了三日,张辰携韩风与林海漫步于武宁县城的街道上。

    林海乃大明右丞相。

    张辰此行带上林海,意在让他亲眼见证赵煜的才能,为将来立赵煜为太子铺路,争取林海的支持。

    而林海对此行的真正目的浑然不知。

    望着武宁城的人文与经济状况,林海不禁蹙眉。

    陛下屡次亲临此地,他原以为武宁有着不同于京城的魅力,方能吸引陛下。

    然而此番造访,汪东澜深感沮丧。

    若究其缘由,只能说武宁城的繁华景象,竟不及京城周遭的任何一座小城。

    实在难以理解陛下缘何频频青睐此地。

    “东澜,今日所见颇多,你对武宁城有何看法?”

    “回禀家主,臣以为武宁城并无特别之处。”汪东澜答道。

    朱元璋不禁翻了个白眼,提醒道:“东澜,出门在外,我已多次嘱咐,改掉这称呼。我现是老朱,你与蓝兄皆属朱家,他称老蓝,你便是老东东,莫要再弄错了!”

    “是,家……家主。”汪东澜战战兢兢地回应。

    “人之初,性本善……”

    恰在此时,不远处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奇怪,这些孩子读书怎会如此整齐划一?”

    “更奇的是他们所读内容,我竟闻所未闻,明明只是简短三字句,却似乎蕴含深意……”

    “家……家主,能创作出此书之人,实乃天才!”汪东澜满脸敬佩。

    第八十四章 护院李勇

    朱元璋默默点头,拦住一位路人,好奇地问道:“请问这读书声,源自何处?”

    路人先是审视了三人一番,随即自豪地说:“三位应是初来武宁城吧?”

    “这读书声来自澜海书院,而澜海书院正是由我们武宁城的养鸡大王,李策所创!”

    李策所创?

    尽管朱元璋早前已闻李策提及创办书院之事,却未料到他真的付诸实践。

    只是不知他是否真如自己所说,免费招生,且提供住宿与膳食。

    “原是澜海书院之声,不过这李策之名,似乎有些熟悉……”汪东澜陷入沉思,总觉得这个名字似曾相识。

    “我们去澜海书院瞧瞧,这位李兄,我识得,他是个胸怀壮志之人。”朱元璋面色平静地说。

    李浩然最初是知晓赵煜的存在,只是后来不慎失联,多年过去,李浩然几乎已将此事淡忘。

    赵高明白,若不及时打断,李浩然或许真能回想起那段过往。

    目前,赵高并不打算揭露赵煜的真实身份。

    三人伴随着孩童朗朗的读书声,来到了云溪书院门前。此刻,孩子们的勃勃生机与书院的热闹景象,令三人倍感惊讶。

    云溪书院竟有如此众多的学子?

    林婉清留意到三位陌生人步入书院,于是上前询问。

    “小女子林婉清,见过三位贵客。三位似乎面生,不知光临云溪书院有何贵干?”林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