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开局于谦典韦?这反我造定了! > 第321章 朱刘病逝

第321章 朱刘病逝(1/2)

    信中说:明王朱元璋,于三日前突发恶疾,药石无效,溘然长逝!

    几乎就在同时,其最重要的谋士刘伯温,也因悲痛过度,心力交瘁,追随朱元璋于同日午后病逝!云溪上下,举国同悲!

    朱元璋…刘伯温…都走了?

    宁晨捏着信纸,久久不语。那个在乱世中崛起,与自己隔江对峙多年,枭雄一世的老对手;那个运筹帷幄,给自己制造过无数麻烦的“神机军师”…就这么突然地,一起离开了人世?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烽火连天的岁月,看到了那些叱咤风云的身影。嬴政、李世民、刘备、诸葛亮、孙武…一个个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如今,朱元璋和刘伯温也走了。而自己身边的张良、韩信、荀彧、岳飞、辛弃疾、薛仁贵…这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也早已两鬓斑白,垂垂老矣。

    “唉…”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从宁晨口中发出,充满了英雄迟暮、故人零落的无限感慨。“都走了…都走了啊…这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了…”

    他沉默了许久,才收拾起心情,对许褚吩咐道:“传旨:着文渊阁大学士张良,太子太傅王猛,代朕前往云溪吊唁!备厚礼!”

    “告诉李善长和徐达,朕…痛失故友,深感哀悼!望他们节哀!”

    “末将遵旨!”许褚领命而去。

    数日后,张良与王猛带着宁晨的旨意和丰厚的祭品,抵达了笼罩在巨大悲痛中的云溪。

    朱元璋的葬礼极其隆重。这位出身草莽、最终割据一方的枭雄,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灵堂庄严肃穆,手下文武百官缟素一片,哭声震天。

    葬礼结束后,在临时的明王府议事厅,张良、王猛会见了刚刚继承明王之位的朱标,以及明军实际统帅、大将军徐达,还有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

    朱标面容哀戚,身形瘦弱,但眼神还算镇定。

    他强打精神,对张良和王猛表达了谢意:“多谢夏皇陛下厚恩,多谢二位大人亲临吊唁。父王…与刘先生…在天之灵,亦当感念。”

    徐达则沉默地坐在一旁,神情疲惫而凝重,显然还未从巨大的打击中完全恢复。

    然而,朱棣却显得更加活跃。他身材魁梧,眉宇间带着一股锐气和野心,言语间看似谦恭,却总在试探着大夏的底线。

    “张大人,王太傅,”朱棣亲自为二人奉茶,状似无意地问道,“父王骤然离世,我大哥初掌大局,人心惶惶。夏皇陛下仁德,不知…对我明地日后的安排,可有示下?”

    “是否…会重新划分州郡,以安民心?”他话里的意思很明显,想趁机多要点地盘或实权。

    张良不动声色地端起茶杯,还未开口。旁边侍立的一位身着朴素僧袍、面容清癯、眼神却异常深邃的老和尚,忽然低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这声佛号不高,却仿佛带着某种奇特的韵律,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只见那老和尚上前一步,对着朱棣微微躬身:“殿下慎言。此事自有大殿下与徐大将军秉承明王遗志,与夏皇陛下商议。”

    “夏皇陛下宽仁,追封厚葬,恩泽已极。此刻当以稳定为先,岂能妄议疆土?徒增纷扰,非智者所为,亦非吴地之福。”

    朱棣被这老和尚一番话说得脸色微变,似乎有些不服,但看到老和尚那平静却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神,以及朱标和徐达投来的不赞同的目光,他终究还是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大师…教训的是。是朱棣失言了。”

    张良和王猛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个突然出现的老和尚,不简单啊!一句话就化解了朱棣的试探,也表明了明地目前的核心诉求是稳定。

    张良顺势开口道:“诸位,陛下有言:明地新遭大丧,当以安抚民心,稳定局势为首要。至于日后…陛下亦言,明地乃大夏不可分割之土,朝廷自有妥善安排,必不负明地军民。”

    这番表态,既给了明地定心丸(暂时不动),又明确了主权(不可分割),还留有余地(日后安排)。朱标和徐达明显松了口气,连忙道谢。

    结束了云溪之行,张良和王猛返回长安复命。

    未央宫,御书房。

    张良详细汇报了吊唁经过和与朱标、徐达等人的会谈情况,尤其提到了朱棣的试探和那位神秘老和尚的干预。

    宁晨听完,沉默良久,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

    朱元璋死了,南方的最大割据势力失去了主心骨。这本是南征统一的最佳时机!但…

    他眼前浮现出萧何临终前那双忧虑的眼睛

    “陛下…朱元璋…不要再动他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陛下若真想一统山河,就交给宁远殿下,让他去做吧…”

    又想到杨再兴与秦良玉的联姻…

    宁晨最终长长地叹了口气,做出了决定:“罢了。朱元璋刚死,明地人心不稳。强行动兵,徒增伤亡,也显得朕不近人情。况且…杨再兴和秦良玉联姻,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