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陈向北整个一练到目前为止,最快圈速才1分30秒778!
这个成绩相比较他在巴林大奖赛的亮眼表现,可谓是一个天一个地。
要知道巴林一练期间,陈向北第二圈就敢推圈速,今天澳大利亚一练快要接近尾声了,中国新人的走线依旧十分保守,连路肩都不敢多吃。
并且雷德觉得自己没有看错的话,练习赛开始阶段陈向北好像还打滑了?
只不过那时候导播镜头没对准陈向北赛车,远景视角比较模糊让雷德不敢确认。
“确实如此,很明显能看出来北驾驶的十分保守。”
F1退役的诸多“名宿”之中,普罗斯特算是最为了解陈向北的那个。
毕竟他跟同为法国车队的雷诺关系良好,还曾帮助过现任领队布利尔劝说陈向北加入过。
普罗斯特看过陈向北低级别方程式比赛,知道中国小子的开车风格就跟性格一样,充斥着年轻气盛。
但凡有把握,就会早早去试探跟挑战赛道的极限。
一练陈向北没有任何动作,就意味着他对于征服阿尔伯特公园赛道没有绝对信心。
猜测背后原因,普罗斯特认为大概率是不熟悉。
不管中国新人展现出的赛车天赋怎样惊人,他终究缺少足够的比赛经验跟熟练度,赛车模拟器无法给予车手绝对真实的操控体验,“半街道”路面状况跟复杂的气候环境,更是放大的这种缺点。
想想看赛车模拟器,能模拟出来真实赛道上,突然刮过的一阵微风吗?
答案很显然不可以!
“教授,你认为车手北通过三节练习赛能适应赛道吗?”
雷德再次追问一句。
“我不知道,你觉得呢?”
普罗斯特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他习惯性不把话说太满。
“我觉得不行。”
雷德虽然对陈向北没有敌意,但受到环境影响也没有什么好感。
第一场练习赛马上结束,剩下两场陈向北还得进行排位赛跟长距离调校反馈,他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熟悉赛道。
“那就拭目以待了。”
两人简单了聊了几句,就把话题转向其他车手。
目前转播镜头的焦点对准了汉密尔顿,迈凯轮车队这一场同样带来了全新的升级套件。
相比较HRT车队的“反向升级”,迈凯轮车队展现出来的速度非常惊人。
汉密尔顿在一练,就跑出了1分24秒993的成绩。
如果赛道条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汉密尔顿还保留余力的话,他将有几率打破舒马赫保持的赛道记录!
揭幕战巴林大奖赛,红牛车队的速度还凭借废气扩散器黑科技保持领先,没想到第二场就被迈凯轮车队给追了上来,足以见得老牌“御三家”的底蕴跟实力。
甚至于不仅是赛道镜头对准汉密尔顿,就连测试工程师马佐拉都走出P房,尽可能靠近迈凯轮维修站实地观察赛车有哪些变化。
F导管的功效没那么夸张,迈凯轮必定还有其他升级。
马佐拉有着一项过人天赋,那就是他对于细节变化的观察力非常敏锐。
技术总监鲍伯·贝尔让他随队参赛,某种程度上也是希望他能“学习”到其他赛车的升级思路,为TF110后续升级提供参考。
“北,第一场练习赛还有两分钟结束,可以考虑提前回站。”
奥德托给了陈向北一个通知,既然还摸不准赛车新特性,不如早点进站跟工程师共同商讨调校方案。
“特鲁利目前圈速多少?”
陈向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
“中等下压力调校,1分25秒845。”
“这么快?”
听到奥德托的回答,陈向北有些惊讶。
一练往往是三场练习赛中最慢的速度,特鲁利如果没有刻意推极限的话,这个成绩横向对比已经超越了巴林大奖赛的表现!
“嗯,他比较适应旧套件。”
特鲁利算是跟舒马赫同时代的老车手,在那个赛车模拟器不完善的年代,他们更喜欢转向不足的风格。
很多事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特鲁利没有使用升级套件,反倒“因祸得福”,否则这种严重转向过度的特性,他开说不定会上墙。
“我还是把最后一圈跑完吧。”
陈向北没有选择进站,一方面是受到特鲁利圈速的刺激。
抛开一二号车手的资源分配不谈,哪怕单纯的竞争他就不想输。
一名处于上升期的F1车手,必须充斥着强烈的胜负欲,否则很快就会被围场给淘汰。
强如基米·莱科宁,职业生涯晚期开“养生车”,都不知道遭受过多少非议。
唯一庆幸的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