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可能没想到杨恭仁的答案是这样,他们想过大唐不给,想过要补偿,但是没想到直接不承认抓了俘虏。
想想也知道不可能,那么多俘虏,怎么可能任由在大唐境内乱跑。
大贺川张张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想了好半晌,契丹一行只能无奈的离开。
……………
长安城,李世民根本没心情理会契丹人,摩会来请罪直接被他晾在一边。
不是因为李世民对契丹人生气,而是因为今年比去年还要干旱,而且蝗虫数量很多,眼看要形成蝗灾。
即便官府收购干蝗虫,即便夜晚点燃篝火引诱蝗虫扑火,地里的庄稼依旧被啃食,民间已经引起了恐慌。
“这该如何是好?”李世民皱着眉头问道。
“陛下,昨日臣接到村里的汇报,虽然干旱无法避免,不过蝗虫已经被控制住了。”薛收行礼说道。
“如何控制住的?”李世民大喜,猛的站起身来问道。
“这个办法虽然不错,但是不能大规模运用,我们村有几座养殖场,养了大量的鸡鸭,把鸡鸭放到山上,地里,就能把蝗虫吃得干干净净。”薛收解释道。
李世民一听,顿时有些失望,其它地方哪有那么多的鸡鸭。
“你们村有多少鸡鸭,能庇护多少地方?”李世民问道。
“鸡鸭数量有七八万只,能方圆几十里应该没有问题,在一个月前,村里的鸡鸭已经向临近的村子放养。”薛收解释道。
“唉!”李世民有些失望的叹息一声,随即瞪大眼睛问道:“你们村有七八万鸡鸭?”
“严格来来,数量超过十万,因为有不少是幼崽,不能放远了。”薛收摸摸鼻子笑着道,他也没有想到,村里会有那么多家禽。
常威一直在收购家禽,他的队伍遍布关中和洛阳,村里也在不停的孵蛋。
如果数量少,想要形成规模很难,但是养殖场已经成了规模,每个月都有好几千个幼崽被孵化出来。
鸡鸭鹅的孵化期都只有一个月,所以数量增加极快,而且随着村里的家禽数量增多,幼崽的增加速度还在加快。
“你们如何控制那些鸡鸭?放出去就不担心跑了吗?”长孙无忌好奇的问道。
“每次喂食的时候就吹哨子,行成一种习惯,自然就不担心走失,即便走失一些,放出去吃蝗虫,不用另外喂养,那也是值得的。”薛收介绍道。
“哦哦!原来还能这样。”
“唉!要是再多一些就好了。”李世民再次叹息一声道。
“陛下,此乃天灾,非人力所能…全消,还是考虑如何赈灾吧。”王珪本想说非人力所能抗衡,但是薛家不但抗衡了,还能庇护附近的村子,因此只能改口。
“赈灾是要赈灾,这得有一个章程,总不能就把粮食发给百姓了事吧?”长孙无忌说道。
“陛下,既然这一季粮食失收已经成为定局,不如另辟蹊径。”房玄龄说道。
“如何另辟蹊径?”李世民问道。
“今年年初挖的苎麻根,让百姓家里多了余粮,所以朝廷只要略微救助,就能度过难关。直接发粮不可取,但是可以请百姓干活,用粮食代替俸禄发放。
薛家村平地能不受旱情影响,是因为他们有小水库,如果其它村子也能修建,以后就能减少这方面的麻烦。
除此之外,今年天旱,水位下降严重,正是修建河堤的好时机,不如征召百姓维护黄河河堤。”房玄龄提议道。
“嗯,爱卿言之有理。”
“增加苎麻种植,进山寻找葛根,蕨菜,挖蕨根这些能缓解一部分百姓的生活压力;再从其它地方调集豆子,等旱情缓解,蝗灾过去,就能及时补种。”房玄龄继续说道。
“这些虽然不错,但是不算另辟蹊径吧?”王珪问道。
房玄龄笑了笑问道:“关中缺粮,由来已久,诸位可想过原因?”
“原因很多,一是天灾,二是人多,不说驻军,单单长安城就有好几十万人,对于粮食需求量极大。”王珪知道房玄龄这是问自己,眉头微微说道。
“我却听到另外一种说法,大家分析一下是否正确。
关中之地,从秦之前就一直耕种,这个时间已经一两千年,甚至更久,这里的土地已经很贫瘠;关中又是中原腹地,人口不少,砍伐树木严重,所以这里水土大量流失,这也是土地贫瘠的原因之一。
以贫瘠的土地,供养大量的人口,粮食自然不足。”房玄龄笑了笑说道。
“嗯,有道理。”众人都是聪明人,马上就明白这个道理是对的。
“这如何解决?难不成迁都?”王珪问道。
“迁都是不至于,但是可以搬迁人口,把人口搬迁到洛阳,太原,固原等地方。
百姓搬迁,空出来的土地可以由府兵屯田,也不用种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