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在能量汇聚中扮演"量子放大器"角色。其内部的正十二面体银心将十二路银液能量汇聚后,通过表面的十三处凹槽释放出"能量尖峰"(强度是单路能量的16倍),这种尖峰恰好能突破空间的"量子壁垒"(将空间折射率从1.0000001提升至1.00001)。实验证明,没有玉玺的放大,即使能量达到1421兆瓦,也只能产生空间微扭曲,无法形成稳定的星门影像。
能量汇聚的"稳定性控制"是关键突破。赵莽团队通过调节十二处银矿的能量输出(如让波托西银矿多输出10%,阿卡普尔科银矿少输出5%),使能量波动控制在±2%以内——这种精细调节避免了能量冲击对空间的破坏,就像园丁给植物浇水时控制水流,既保证水分充足,又不冲垮土壤。
西班牙殖民者曾在远处观测到能量汇聚的过程,将其误认为"火山喷发前的光芒"。他们试图用望远镜观察,却发现镜片会反射银液的蓝光,无法看清细节——这种"观测屏蔽"是能量场的自然效应,空间扭曲会反射特定频率的光线,形成对外部观测的天然屏障,保护星门启动的秘密。
三、半人马座影像的全息投影原理
银液上方显现的半人马座影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量子全息投影"。其原理与现代全息术不同,不依赖激光干涉,而是通过银液的量子纠缠实现:
- 纳米银颗粒与半人马座α星的星光存在"跨时空纠缠"(可能是宇宙大爆炸时的原生纠缠);
- 当银液被能量激发,这种纠缠会让颗粒"复现"星光携带的影像信息;
- 玉玺释放的能量形成"量子真空腔",使影像能在空气中显现(无需实体屏幕)。
影像的清晰度达到惊人的"星等5等",能分辨半人马座α星的A、B两颗子星(距离仅13.8天文单位),甚至能看到比邻星b(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行星)的微弱光点。赵莽团队中的天文学家确认,影像与他们绘制的星图完全一致,且呈现的是"实时状态"(而非过去的影像)——这意味着星门不仅能投影,还能实现跨越4.2光年的"实时观测"。
影像的"动态特性"证明其不是静态投影。观测显示,影像中的恒星会缓慢移动(与地球自转导致的星空移动一致),且比邻星b的位置每小时会有微小变化(符合其轨道运动)。这种动态性排除了"预设影像"的可能,证明银液确实在与遥远的天体进行实时"信息交换"——就像电视信号能传递远方的动态画面,星门的投影也能传递宇宙的实时景象。
水晶头骨在投影中起到"影像聚焦"作用。十三颗头骨按特定角度排列,形成"空间透镜",将银液释放的影像信息聚焦为肉眼可见的光斑——若移走其中一颗头骨,影像会变得模糊;移走三颗以上,影像则完全消散。这种聚焦与光刃系统的能量聚焦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水晶的光学特性强化特定效应,体现了"一物多用"的设计智慧。
影像的"视角跟随"特性让观测更便捷。无论观测者在神庙的哪个位置(360度范围内),都能看到清晰的正视角影像,不会出现"侧面模糊"的问题。这是因为银液释放的量子信息是"全向性"的,就像球体发光能被各个方向看到,这种特性解决了传统投影的视角限制,是量子技术的独特优势。
后金密探偷偷记录的影像草图因"缺乏量子纠缠"而失真。他们绘制的半人马座星图中,比邻星b的位置出现明显偏差(误差约1天文单位),这是因为肉眼观测无法捕捉量子影像的细节,而量子信息又无法通过传统绘画传递——这个细节证明,星门的秘密无法被简单复制,必须理解其背后的量子原理才能真正掌握。
四、空间扭曲的物理证据
星门启动时的空间扭曲留下了多项可验证的物理证据,赵莽团队逐一记录:
光线偏折
用激光束照射扭曲区域,发现光线会发生0.5度的偏折(是太阳引力偏折的100倍),且偏折角度与能量强度成正比。当能量降至1000兆瓦,偏折角度也随之减小至0.3度——这种对应关系证明空间扭曲是能量作用的直接结果,而非光学幻觉。